瞄准消费能级提升 这些城市多维发力
2019年,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提出5年内要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伴随着多地奋力建设的鼓点,5年时间倏忽而过。近日,五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4年经济数据出炉——
上海成为全国首个经济总量超5万亿元的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940.19亿元,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最高,达到31.3%,其次为家具类,零售额增长28.3%。
北京全年市场总消费额上涨,比2023年增长2.0%,其中服务性消费额增长6.5%;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415元,同比实际增长4.4%。
重庆消费市场稳定恢复,社零总额增长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五大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首位。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8%,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
广州社零总额超1.1万亿元,增速在5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二,成功获批国家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获批设立市内免税店,发布32个首发空间、15个都会级羊城夜市先行区,建设3个中西特色美食集聚区。
天津擦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津字招牌”,将列入民心工程的10个高质量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和6个标准化菜市场项目全部完成,同时推动20余家菜市场引入便民医药、综合超市、社区食堂、服装改制等业态,满足群众各类生活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亚欧商学院中方院长、国家品牌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市场学会副会长何佳讯认为,衡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成果,有两个核心指标:城市在消费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城市在国际消费市场上的收入。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作为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地,不仅汇聚了全球知名品牌和高端服务,更引领着消费趋势和创新潮流。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通过强大辐射力和影响力,带动周边乃至全球消费市场,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其不仅促进消费变革,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还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为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和文化交流机会。”朱克力说。
回顾2024年,多个城市瞄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新的一场“群雄争鹿”,就此展开。
2月25日,深圳市宣布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消费中心,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新增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1000家以上,鼓励发展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策展零售、循环电商等新业态,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网络零售额增长8%以上。
近几年,苏州成功跻身十大首店城市行列,2024年年末各类首店数量突破1000家,有效带动了城市商业魅力的整体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苏州实现社零总额10043.7亿元,成为全国第7个万亿元级消费城市,也是首个迈入万亿元消费俱乐部的地级市。
郑州、武汉、长沙等城市也先后出台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方案;安徽提出支持合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福建厦门亦不甘落后,提出要培育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我比较看好深圳、成都、杭州等城市。”朱克力表示,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消费市场活跃,对新消费趋势反应迅速;成都以独特文化魅力和休闲生活方式吸引来大量国内外游客,消费市场和相关产业潜力巨大;杭州则以数字经济见长,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新兴业态发达,为消费市场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这些城市各具特色,有望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中脱颖而出。”
在朱克力眼中,要想加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队列,城市需在多个方面持续发力。一要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国际市场对接,吸引更多国际品牌和消费者。二要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服务品质,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加便捷、舒适的购物体验。三要推动消费变革,培育新兴消费业态,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还要注重城市文化挖掘和传承,打造独特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多维发力共创共赢,是城市跻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