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专利活动日趋活跃
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举办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们与共建国家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合作,促进专利技术交流,知识产权日益成为我国与共建国家创新合作、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和桥梁纽带。”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梁心新介绍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与共建国家之间专利活动日趋活跃、双向往来不断加强,数字和绿色创新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主要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我国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热情持续高涨。2013—2023年,我国企业在共建国家及相关组织累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7.0万件和3.5万件,保持了20%以上的年均增速。在共建国家有专利申请的中国企业中,数字通信、互联网企业表现突出,累计申请量排名前五的企业分别为华为(7766件)、小米(2909件)、阿里巴巴(2563件)、中兴微电子(2510件)和腾讯(2365件)。
二是共建国家在华专利申请呈现持续活跃态势。2013—2023年,共建国家在华累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8.5万件和18.2万件,年均增速分别为5.6%和8.0%。截至2023年底,共建国家企业在华专利有效量达到15.3万件,与2013年底相比,年均增速达到9.0%,高于同期国外在华有效专利平均增速4.1个百分点。
三是数字“一带一路”建设专利创新势头强劲。2013—2023年,中国在共建国家及相关组织获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2.7万件,年均增速达16.9%;共建国家在华获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专利授权5.5万件,年均增速达11.6%,数字技术创新有力支撑共建“一带一路”数字化转型。
四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专利创新日益提速。2016—2023年,中国在共建国家及相关组织的绿色低碳发明专利累计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3637件和1664件,年均增速分别为26.0%和21.3%,2020—2023年年均增速进一步提高至65.4%和49.6%。绿色低碳技术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排名前五的企业中,既有中国石化等传统能源企业,也有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企业,以及OPPO、华为等数字通信类企业,反映出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创新的发展特点。
“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是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的重要部分。国家知识产权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主持工作)盛莉表示,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化拓展国际合作布局,不断完善全球知识产权伙伴关系网络。与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正在实施的知识产权合作协议超过200份,构建起多边、周边、小多边、双边“四边联动、协调推进”的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新格局。深入推进中美欧日韩、金砖国家、中日韩、中欧、中国—东盟、中国—中亚等知识产权合作机制。促进中美欧日韩知识产权五局合作机制优化调整,持续推动在人工智能、绿色技术领域合作取得务实成果。引领扩容后金砖国家知识产权合作发展,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在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发布《中日韩知识产权合作十年愿景联合声明》,持续深化中日韩合作。实现246个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完成第二批350个产品清单公示,密切中欧经贸关系。
“此外,积极推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服务体系,我国申请PCT国际专利、海牙体系外观设计国际注册、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申请量稳居世界前列。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预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5家中国企业相继获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奖。我国专利审查高速路(PPH)合作伙伴升至33个,覆盖84个国家,有力支撑我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盛莉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坚持对内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一视同仁、同等保护,建立外资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听取意见诉求,帮助解决问题,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和超大规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