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国际化这道题,中医药怎么答?

发布日期:2024-08-19 08:39:50来源:国际商报作者:孟 妮
下一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进一步落实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有关要求,加强对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工作的统筹协调,支持中方专家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发布高质量中医药国际标准,以中医药标准“走出去”带动中医药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去”,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8月10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传来好消息:由该院主任中医师、李仲愚杵针疗法第十六代传承人樊效鸿团队提出的“李氏杵针”器具已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审批并进入推进立项阶段,标志着四川在中医药器具的国际标准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杵针被定位为非侵入性的经穴刺激器具,其针尖(杵头)圆钝,无需刺破肌肤,兼针刺与按摩之长,已传承300余年,是川派中医特色适宜性技术的代表。目前杵针在全球范围得到了推广应用,但也存在杵针操作不规范、杵针器具不标准等情况,甚至有杵针器具演变出了“大刀”等背离杵针治疗理念的形态。

“假冒伪劣的杵针产品存在医疗安全风险,若不设立标准,容易损害患者身体,也不利于杵针疗法的传承。”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樊效鸿团队提出同时推进杵针操作地方标准和杵针器具国际标准设立。

“标准化可以提升杵针治疗安全性、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当前中医药领域ISO国际设立竞争激烈,器具是理论、操作的载体。杵针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域之一,我国理应在制定中医药国际化标准中走在前列。”樊效鸿说。

实际上,“李氏杵针”器具获得ISO审批,正是当前我国中医药标准国际化步伐加速的一个缩影。

推动中医药标准国际化,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朱桂表示,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加强中医药标准国际化的技术储备,积极组织开展中医药术语、设备等国际标准制定,推动ISO理事会确定“中医药”作为ISO/TC249永久名称,推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纳入传统医学章节,不断拓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领域范围。截至目前,ISO/TC249已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112项,包括中医术语类、医疗器械类等内容。

这一趋势将持续。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年底,完成3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化能力显著提升,标准化支撑和服务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如何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化?《行动计划》给出了三个方向:

一是深化标准化国际交流合作。落实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的有关要求,积极践行开放包容、共同合作的国际标准化理念,发展互利共赢的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我国承担ISO/TC249秘书处工作优势,加强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加强中医药国际技术交流中的标准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行业性国际组织和各类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活动,贡献中国智慧。

二是推动中国中医药标准的国际应用。建立政府引导、行业参与、产学研联动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标准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以中医药标准“走出去”带动中医药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去”。强化中医药标准外文版的编译。

三是推动国内国际标准相互促进转化。加大中医药国际标准动态跟踪、评估力度,发展和推动满足国际应用需求的中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积极采纳引用培育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开展中医药国内国际标准一致性评价。

《行动计划》的发布,无疑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标准国际化工作指明了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吴振斗表示,下一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进一步落实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有关要求,加强对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工作的统筹协调,支持中方专家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发布高质量中医药国际标准,以中医药标准“走出去”带动中医药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去”,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推动中医药标准国际化,地方也在发力。据四川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田兴军介绍,目前,四川已制定发布了ISO国际标准2项,同时积极参与包括欧洲药典标准制修订2项,培育在研的ISO国际标准11项。

“标准要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中医药走向国际要靠标准来引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伯礼表示,他举例到,由于全球各类学校使用的教材标准不统一,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指委编纂了教学大纲,组织海内外专家编写了13本中医药核心教材。这些教材作为标准引领,现在已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使用。这既有利于规范世界中医药教育,也保证了全世界中医药培养的人才是合格的,进而推动中医药在全球健康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