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外贸发展前瞻:发挥好多链融合产生的成本效应

发布日期:2024-07-04 10:42:10来源:中国贸易报作者:张凡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数据屡超预期,外贸出口对经济拉动效果明显,预计出口动能可以保持至下半年甚至明年。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数据屡超预期,外贸出口对经济拉动效果明显,预计出口动能可以保持至下半年甚至明年。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近日发布的报告预测称,以美元计,今年下半年出口增长率将达3.1%,进口增长率为3.2%,全年出口增长率是2.9%。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介绍了报告对下半年外贸增长的预测。他认为,尽管中国外贸发展还面临着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供应链中断风险、物流运输成本高昂、多国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地缘政治动荡等挑战,但随着全球制造业PMI持续扩张,美国和欧元区进入补库存阶段,下阶段很多周期性因素将给外需回暖带来利好。

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认为,近期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机遇主要是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来自“全球南方”的新机遇。目前,发达经济体总需求在回落,但仍处于从服务业支出转向商品需求的通道上,对中国出口增长有一定支撑。同时,中国外需结构正从以发达国家市场为主转向以新兴市场或“全球南方”为主。虽然美国经济下半年会放缓,但来自于东盟、拉美、金砖国家和其他南方国家的需求有望填补这一缺口。

二是出口仍有结构性增长。尽管欧盟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关税,但测算结果显示,即便考虑临时关税,中国电动汽车仍有性价比优势,关税并不会改变中国汽车出口总体增长的势头。同时,全球科技上行周期也将继续有利于中国半导体和电子产品出口。

三是美国大选前的抢单效应。特朗普曾言,如果重新执政,将对所有中国产品加征60%关税。随着产品库存周期正常化,面临大选带来的不确定性,美国企业可能会提前增加中国订单。近期船运价格显示,中美、中欧航线价格涨幅明显高于其他航线,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抢单效应。

“中国出口企业在产业升级和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形成了明显的成本优势。”余向荣说。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阐释。他说,近十年来,尽管面临着美国的打压,但中国在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上全面深化,特别是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等多链融合带来了成本效应。因此,过去这十年恰恰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新转变的十年,恰恰是大量应用型技术向产业链、微观主体全面赋能的十年。现在只要有产业链的地方就会有创新链,创新的产业集群效应开始发挥作用。

刘元春说,欧美国家把成本效应炒作成中国“产能过剩”,并认为政府干预是价格下降、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的原因,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极其不了解。

“目前所产生的低价格现象,既有需求端的因素,也有供给端的因素。供给端的因素里,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技术与产业融合。这可从两个指标来看,一是中国工厂数控化比重在过去十年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二是中国数字经济的比重在过去十年也提高了接近20个百分点。”刘元春认为,尽管外部环境仍在变化,但也必须认识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等多链融合所产生的成本效应也进入到一个快速发酵的时代。

“我们大可不必因为外部环境变化而过度恐慌,我们应该脚踏实地,持续发挥成本效应的作用。”刘元春说,成本效应的作用不仅仅来自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内竞争的有序化,同时也来源于“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中国企业在世界的布局。未来,我们要在把控能力、自主性、成本效应等方面下更多的功夫,做更多的文章。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