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媒:欧中经贸联系紧密不可能脱钩
中欧峰会前夕,欧媒本周普遍予以关注,援引分析人士的观点认为,在12月7日举行的中欧峰会上,布鲁塞尔和北京之间的关系不会进一步紧张,欧洲将努力就一系列议程与中国达成共识。欧盟的经济安全政策并不是激进的保护主义行为,他们赞成对话,而不是与美国结盟。
法媒:欧中经贸紧密不可能脱钩
在12月7日至8日北京中欧峰会上,欧洲人减少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商业依赖的愿望是会上讨论的主题之一。尽管如此,欧洲国家仍想努力让中国政府明白,欧盟的经济安全政策并不是激进的保护主义行为,他们赞成对话,而不是与美国结盟。
法国《世界报》引述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日前在柏林发表的讲话。她强调,2022年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历史最高”的4000亿欧元。法国国家工艺美术学院专家让先生分析指出,“2019年时的贸易逆差仅为1800亿欧元,其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担忧。”
更重要的是,这个数字摆出这样一个事实,即当欧洲国家寻求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时,他们与中国的联系却从未如此紧密。在双边关系日益紧张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这一主题便是12月7日至8日的北京中欧峰会的议题之一。
近几个月来,欧洲领导人频频到访北京并发表强有力的宣言。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代表博雷尔指出,“相互的信任受到破坏”。欧盟内部市场专员布雷顿断言,欧盟和中国不必担心展开“困难的讨论”。中国经济研究组织Sinopole联合创始人马尔韦辛总结道“从现在开始,欧洲显然更具攻击性。”
欧盟委员会于9月13日对中国国家电动汽车补贴启动调查。渣打银行地缘政治研究主任多巴-潘塔纳塞表示,“考虑到市场规模,这应该是历史上最大型的调查。其他象风力涡轮机领域也可以效仿。
—最大的商品供应商
就中欧贸易4000亿欧元创纪录的逆差,冯德莱恩指责“是中国政策有意造成的结果。”她指的是中国政府对某些行业的巨额补贴以及中国的工业产能过剩。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奇米解释说:“尽管中国强调向消费过渡,但其经济模式仍然主要集中在生产上,而且这种模式非常持久。”结果是中国将低成本的补贴产品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区。
法媒指出,这会损害中国伙伴国的工业。早在2010年代初期,欧洲太阳能电池板行业就因进口廉价的中国电池板而受到重创。雅克·德洛尔研究所的法布里表示,“如今,欧洲也依赖中国提供对绿色转型至关重要的稀土和矿物。”中国至今仍然是我们领先的商品供应国。
然而,这种依赖性因地而异。独立智囊团欧洲国际关系委员会的德马雷指出,首先德国的情况不一样。德国对中国的出口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是法国的两倍,占德国工业巨头、尤其是汽车行业收入的20%。例如,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11月底宣布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在他们最大的市场—中国建设一个共同的充电网络,以期保持对该市场的控制。让先生补充指出,“中国和中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很牢固,但与南欧的贸易关系就弱些。”
—贸易防御工具
法媒指出,欧盟委员会意识到这些依赖性,于是倾向于“去风险”,即减轻风险,而不是美国向其强大竞争对手中国发起的技术脱钩。欧盟在6月份提出了“经济安全战略”,旨在加强对外国投资和关键技术出口的控制,加强自2019年欧盟承认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以来实施的贸易防御工具的范围。
独立研究中心亚洲中心主席达梅格里奥总结道,在这种背景下,在华企业“对自新冠以后中国表现出的不可预测性感到担忧”。有些企业紧紧抓住中国市场,比如德国汽车工业或法国奢侈品;其他企业则已经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欧洲央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42%在欧盟设立的跨国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供应转移到“友好”国家。三分之二的人认为中国是该领域问题的潜在根源。
法媒分析道,这些企业会有进一步的运作吗?独立智囊团欧洲国际关系委员会的德马雷认为,“所有的困难都在于欧盟成员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统一的立场,因此令共同的‘去风险’战略变得非常复杂,”雅克·德洛尔研究所法布里也表示,“特别是因为各国还必须就欧盟必须遵循的工业和竞争力模式达成一致,以在这些问题上取得进展。”
尽管如此,欧洲国家仍想在峰会上努力让中国政府明白,欧盟的经济安全政策并不是激进的保护主义行为,他们赞成对话,而不是与美国结盟。
意媒:扩大欧中沟通渠道达成共识
意大利经济学家卡洛·佩兰达(Carlo Pelanda)认为,在12月7日召开的中欧峰会上,预计布鲁塞尔和北京之间的关系不会进一步紧张,欧洲将努力就一系列议程与中国达成共识。德国则依旧不确定自己想做什么。
意大利Formiche网报道,中欧关系今非昔比。首先,欧洲仍未能批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然后是意大利或退出“一带一路”倡议所造成的影响;最后是中国在电动汽车市场的强势表现引发欧盟不安,这有相当强的“国家兴奋剂”的味道。这些情况综合起来,最终开启了欧洲所谓“去风险化”(De-risking)的战略时期。
因此,对于将在12月7日至8日举行的中欧峰会来说,这并不是太好的开始。峰会可能面临所达成的联合声明并不含有明确协议的风险。两周前,美国和中国在旧金山向世界发出的信号或许比即将到来的中欧峰会的成效更令人乐观。而意大利经济学家、中国问题专家卡洛·佩兰达对此则持不同的看法。
“今天对欧中关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欧盟本身对此的认识:对欧盟来说,未来可能要面对一个比人们想象中更强大的中美G2格局。”佩兰达表示,“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德国需要同时与西方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我预计12月的峰会不会产生重大成果,因为第二个因素要比第一个更加切近。事实上,我希望与中国保持对话,有相关议程可保证北京和布鲁塞尔之间持续进行讨论。总之,我认为尽管欧洲已经在执行‘去风险化’政策,但峰会不会出现任何真正影响相关地缘政治的结果。”
“我认为法国和德国也并不怎么希望令双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我们不要忘记,明年有两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将要发生,”佩兰达继续解释道,“我指的是美国总统大选和欧洲议会选举。欧洲议会选举意味着领导层可能很快会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中国定位的变化。这也就是说,如果欧盟官员今天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这种立场也将是短暂的,因为这可能会随着明年的选举而发生改变。然后,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角色,德国夹在中间,它不想破坏与中国的关系,同时也不愿意中国电动汽车大规模进入欧洲市场。”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欧盟在峰会上可以做的是,让中国就乌克兰问题向俄罗斯施压,然后向美国传递这一信息。但我不认为中国会对此买账。对北京来说,近几个月并不顺利,他们在东南亚受到挫折,然后印度、阿拉伯和地中海沿岸国家之间签订‘棉花路线’备忘录(即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也让中国感到紧张。这意味着竞争程度越来越高,连非洲的情况也是如此,这是中国相当不愿意看到的。”
最后佩兰达认为,这次双边会议将实质上扩大中欧间的沟通渠道,一系列会议会涉及不同领域,“但正如我所说的,我预计不会出现地缘政治的转折性事件或关系本身进一步恶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