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研究:四季度我国出口有望增长约4.8%
10月8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2023年四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该报告预计,第四季度,我国出口同比增长约为4.8%,全年同比下降3%左右。
根据上述报告,第四季度,全球经济增速将继续回落,国际需求仍然较弱。8月,全球、美国、欧元区制造业PMI仍处于收缩区间,主要经济体服务业需求明显降温。但是,上年同期出口增速开始回落甚至转正为负,基数明显降低。进入第四季度,油气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望回升,价格对出口金额增长的拖累作用或有所减弱。在低基数背景下,我国出口增速有望回升。
当前,我国出口新动能优势持续加强,中高端制造出口占全球份额稳定上升。以汽车及其零部件出口为例,2016年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为3.4%,2022年则上升至8%。出口“新三样”国际竞争力持续加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9月慕尼黑车展中受到高度关注,从“参与者”转变为“主角”,比亚迪展台面积超过奔驰跃居首位。该报告认为,出口产品结构升级趋势加强,有利于我国出口韧性的保持。
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降幅一度扩大。数据显示,1月至8月,我国出口(美元计,下同)同比增速为-5.6%,增速较上半年、上年同期分别下行2.2和18.35个百分点。同期,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降幅有所扩大。1月至8月,我国对东盟、欧盟、日本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3.7%、-10.5%、-8.6%,较上半年分别下行5.2、3.9、3.9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同比减少17.4%,降幅略低于上半年。从出口产品结构看,1月至8月,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减少7.9%,降幅较上半年扩大2.7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减少3%,降幅较上半年扩大2.2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出口依然保持高增长且量价齐升。1月至8月,汽车出口数量、金额分别同比增长69%、91.2%。
对此,中国银行研究院认为,外需持续不振、价格走弱拖累出口金额增长、部分产业链外迁影响出口增长等因素共同致使中国外贸持续承压。
具体来看,7月和8月,全球PMI分别为48.6%、49%,均位于收缩区间,国际贸易持续低迷。8月,越南出口同比下降7.6%,连续第六个月下滑。被誉为出口领域“金丝雀”的韩国当月出口同比减少8.4%,虽然降幅较上月降低8.1个百分点,但仍维持负增长。
7月和8月,中国商品的出口价格指数同比分别降低5.5%、8.6%。稀土、成品油、钢材等原材料产品和箱包、鞋靴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价格贡献均为负值。同期,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分别同比下降18.4%、10.9%,降幅较上半年分别扩大13.2、5.7个百分点。
而从更加长远的时间节点来看,2010年至今,传统制造业的外商直接在华投资占比明显下降。中国服装、纺织、鞋靴、箱包、家具、电子通信设备装配产业链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全球出口份额在2013、2014年前后触顶,此后缓慢回落。以服装出口为例,2013年中国出口份额为39.2%,此后逐渐下降,2022年为31%。而印度尼西亚、越南2013年服装出口份额分别从2013年的1.6%、3.7%上升至2022年的1.8%、6.2%。
此外,近年来美国贸易“近岸化”“友岸化”对我国出口也带来一定影响。今年7月,美国自加拿大、墨西哥、越南进口占其总进口比重分别为10.5%、12.3%、3.2%,较2022年12月分别增加0.2、1.1、0.5个百分点;自中国进口占比则由2022年12月的11.6%下降至11.2%。截至2023年7月,已有超20家美国公司宣布了60多项在墨西哥的近岸投资,墨西哥财政部预计2023年将有400亿美元的近岸投资,高于此前预计的300亿美元。
展望第四季度,该报告建议,巩固高端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密切关注相关领域的潜在风险和经贸摩擦。
该报告认为,第四季度全球经济增长仍然承压,中国出口实质性改善有限。主要经济体贸易投资政策总体趋紧,尤其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高增长引起国际高度关注,欧盟已对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开启反补贴调查,对此需保持密切关注。
为此,该报告表示,可积极发挥行业组织和“链主”企业力量,整合出口优势资源抱团出海,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通过集中开办中国商品城、产品展销中心等,鼓励企业之间分享经验。同时,密切关注海外重点市场与优势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动向,并及时向相关企业进行机遇或风险提示。此外,还可加强制度规则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对话,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制定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划,提高自身在国际标准和认证领域的话语权。加快加强产品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体系和能力建设,尽快建立同国际标准、规则和普适方法接轨的产品出口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