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贸时评·十评一带一路 | 借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制度型开放

发布日期:2023-08-29 10:36:27来源:中国贸易报作者:余宗良
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已是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选择和部署,旨在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通过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一揽子工具箱N种组合式运用,促进深层次制度性创新,促进要素便利流动和优化配置。

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已是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选择和部署,旨在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通过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一揽子工具箱N种组合式运用,促进深层次制度性创新,促进要素便利流动和优化配置。

制度型开放主要特点包括,一是强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的广泛开放;二是强调“边境内壁垒”和“跨边境互通互联”;三是制度“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四是更加强调全局性、集成性以及顶层设计和举措的系统性,强调形成更加标准规范、互融互通、公开透明的开放制度体系,“规则导向”的治理特点更加明显和突出。

在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冲突、全球产业链重组、世界需求收缩、世界经贸秩序和规则重塑的当下,“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形成陆海联动的贸易规则和标准体系,为推进制度型开放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高水平开放的优质土壤。同时,推进制度型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制度共识,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和制度型开放相辅相成、互相支撑。

一是依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合作,深入推进制度沟通和融合。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需要依托经贸互惠合作往来的丰富场景,这个场景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因此,应强化抢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发展速度快、市场潜力大、发展空间阔的有利时机,依托我国产业齐全配套完善优势和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包括双向投资、产能合作,以及壮大市场采购、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离岸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深入推进制度沟通和融合。

二是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采取差异化贸易规则推进策略。制度型开放重点由传统的关税壁垒、股比限制、非关税壁垒等市场准入领域的“边境开放”政策,逐渐转向产业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环境政策、投资政策、技术标准、劳工政策等“边境内开放”领域,更加注重完善国内规则、制度、法律体系。对于国内规则相对完备、产业基础较好的经济体,积极寻求在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技术标准等边境内领域的合作,从而加快实现我国与高标准贸易规则的对接,例如在新加坡、新西兰积极探索数据保护、网络安全、数字技术创新等领域合作。对于国内规则存在缺失、产业基础薄弱的经济体,以产业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援助为突破点,积极推进中国规则的对外输出。

三是以创新和完善“一带一路”经贸规则体系的实践,不断提升国内制度规则的系统性。制度型开放更加强调系统性,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出发,强调全局性、集成性,强调顶层设计和举措的系统性。在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世贸组织发挥更大作用的同时,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继续推动升级或重新商签自贸协定,大力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从某些场景为切入点,积极促成系性制度创新,如围绕中欧班列的运行, 加快铁路运输提单制度和统一国际铁路及多式联运运输规则的制定。

四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加快“中国标准”与产业、企业同步“走出去”。制度型开放不仅要“引进来”,促创新、促国内体制机制改革,而且要积极“走出去”,依托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构建应用场景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相互强化的格局,为全球经贸秩序和规则重塑贡献“中国力量”。这涉及,大力支持华为、腾讯、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开展标准化建设,主动联系“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开展国际标准研究,加快“中国标准”与产业、企业同步“走出去”。同时要构建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成立“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更加精准和优质的服务。

五是积极应对共建“一带一路”的风险及挑战,以更好地统筹开放与安全。深刻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诉求,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政治稳定性不一、民族宗教问题不一等,导致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着很多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面临着地缘政治、地区安全、金融、法律等诸多风险和挑战。制度型开放,既要做到“放得开”,加快构建“因区因业施策”的开放体系,在不同行业领域,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实施“差异化开放”策略;又要做到“管的住”,以共建“一带一路”中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经验,不断健全和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包括资金、数据信息、金融、科技、粮食、产业链等安全防机制等。(作者单位: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