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高水平开放不停歇

发布日期:2023-06-13 10:21:25来源:中国贸易报作者:周东洋
稳步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稳步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正式启动上海再保险国际版”“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造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加快推进上海建设全球资管中心”……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上,不断传来金融业高水平开放强音。

2013年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相继挂牌成立。上海自贸区既有面向货物的贸易开放,也具有我国赋予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使命。10年来,上海在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方面先行先试,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并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近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上海作为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金融风险管理中心、金融科技中心、优质营商环境中心、金融人才中心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另外,上海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所在地,率先推出了多个绿色金融产品,充分调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力,未来可在绿色金融领域发挥更大的先导作用。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表示,在上海金融业高水平建设中,上海自贸区在对外开放上起到出四个方面的突出作用。一是建起了一套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主要是分账核算的系统。二是境外融资和跨境资金流动在宏观审慎监管方式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取消了境外融资前置审批,这是管理方式的调整,对于境外融资和资金跨境流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在自贸区成立了一批证券交易机构、证券交易所,在自贸区设置面向国际投资人的交易平台,这对于整个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和自贸区引领起到一定的作用。四是吸引了一大批机构的集聚,特别是境外的金融机构向自贸区集聚。

“上海引领的自贸区建设,不仅创造出一个更专业、更高级的金融体系,而且也为中国和全球市场开放了新的金融机会。”伦敦金融城政府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贺凯思表示,现在上海已经拥有1700多个持牌金融服务机构公司,其中有500多个是外企,证明了上海的国际化程度,沪伦通的发布和发展也成为近年中英金融合作的典范。上海将进一步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伦敦金融城期待和上海合作,支持金融市场进一步放开和人民币国际化,加强双边双向投资及全球金融监管体制之间对标一致。

论坛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上海市市长龚正共同启动了上海再保险“国际版”,并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细则》,从完善再保险市场基础设施体系和机构体系、深化再保险产品供给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再保险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加强再保险人才吸引和培养机制建设等方面,为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提供了具体举措。

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表示,未来,上海可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强与境外、境内其他投融资市场的互动,循序渐进,推出更多互联互通机制,积极对接服务“一带一路”投融资需求,扩大与东盟贸易伙伴的本币结算和投融资活动,积极吸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用评级、法律咨询、资产信托等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系统的使用,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商品和交易范畴,探索建立人民币境内离岸交易市场,降低跨境经贸业务成本和金融风险。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周小川表示,要想进一步大幅度扩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着力点可能还是要放在资本市场的主力产品,例如股票、债券、外汇、信贷,以及支付等方面更大程度地市场开放,这要求显著提高人民币自由使用的程度,提高人民币可兑换的水平,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自由往来变得很重要,这些国家一些有前景的企业缺乏上市融资渠道。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个重要的进展即上海将允许外国企业,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质企业,可以通过CDR(存托凭证)等形式在上海市场发行融资、挂牌交易。”周小川说,虽然这当中也会涉及许多政策的问题,但推进空间很大。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