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实体经济发展 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日期:2023-05-09 11:17:52来源:中国贸易报作者:张伟伦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建立起坚实发达的实体经济,是确保我国长远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国一直注重实体经济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实体经济的各重点领域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近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再次明确,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支撑。

坚持与时俱进和创新驱动是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正面临新一轮迭代,汇聚创新要素与资源成为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新生产要素供给方面也具有了较强的比较优势,例如在传感器、机器人、数控机床等领域不断实现智能化、精准化,具备了大规模应用的基础。数字经济建设不断推进,经济规模可观,数字经济领域相关技术逐渐成熟,在细分领域也产生了一大批领军企业。此外,我国在以电动汽车、电池、储能、氢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域和以5G为基础的新电子装备领域、智能化产品领域,均取得长足进步,具有很大发展空间。当前我国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已愈发困难,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对此,中央财经委会议强调,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培育沃土。长期以来,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土壤,土质好不好,肥力足不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风险的任务也十分艰巨,加之近期全球金融市场出现的较大波动,外部环境挑战不减。这就更需要进一步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造有效供给,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等措施,不断提升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增强为企服务能力;主动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同场竞技、公平发展的创业环境,让广大企业把主要精力用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上,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办事流程,全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进一步夯实制造业基本盘,提升为产业发展补链强链的能力。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确保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一个重要关口,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显得愈发迫切。其中的重要环节,是要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做强企业,让产业在“链”上开花结果,加快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要紧紧围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强战略统筹谋划,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政策端引导机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汇聚更多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流动,形成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发力实体经济质效升级还应充分依托“双循环”发展格局,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些西方国家忽视实体经济,经济发展“脱实向虚”,导致了产业空心化和大量失业等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未来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及的实现高质量增长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以及“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都与发展实体经济有效呼应。特别是,当前人口红利减少叠加资本边际产出持续下降,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须进一步优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产业空间,提高生产要素空间转移效率。

实体兴,国家兴。一路走来,我国经济建设紧紧依靠实体经济发展,面向未来,也必须依靠实体经济进一步增强发展韧性,走出一条开放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