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青年:双向交流促“认知鸿沟”改善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期多位欧洲政要掀起“访华潮”,未来中欧将迎来哪些发展新契机?中欧年轻人又如何看待中欧的未来发展?
在近日的一场“新时代的中欧关系”青年论坛上,多位年轻人分享交流了各自的意见和想法。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法国留学生艾俊(Elies)认为,由西方主流媒体宣传的原因,致使很多欧洲人谈起中国的第一印象总是负面的,相比而言,欧洲人对日韩的印象要正面很多,这也给很多大型国际跨国公司造成了不少实际困扰,所以中国在塑造软实力方面仍任重道远。
但他强调,根据一份法国机构的民调数据显示,18-33岁的法国年轻人对中国的态度却很有好感。
“在很多欧洲年轻人眼里,现在的中国非常现代化,比如,在北京带着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出行自由。”艾俊说,“而欧洲已是一个严重老龄的社会,且丢掉了很多制造业产业,比如法国,除了并非全部控股的空客以外,拿得出手的就是旅游、LV、红酒、香奈儿……这些看似光鲜的产业实际上却很‘虚’;反观东亚,我们看到的却是华为、阿里巴巴……如,比亚迪也已开始在欧洲电车市场与德国车竞争了。”
在中国画院工作的张弦驰也有类似感受。她通过分享自己在法国学习和工作时的经历,见微知著地感知到中法关系这些年的跌宕起伏,也形象诠释了“认知鸿沟”和“认知迟滞”问题。
2004年,张弦驰前往法国留学。当年适逢中法建交40周年庆,也是“中法关系之春”,但即使如此,也有法国老者关切地询问中国留学生“在中国能不能吃到牛奶面包”等问题。她感觉,此种状况在2010年后,随着中国留学生大批涌入法国得到了很大改善。
“尤其是通过举行曲艺节、美食节、音乐节、法国中国电影节等文化艺术活动,对法国人了解中国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在她看来,艺术交流是非常好的促进中法人文交流的方式,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民相亲的基础就是从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再到群体与群体关系,最终上升到国家间关系的。她呼吁年轻人应承担起国际沟通责任,从微小的人际关系出发延伸到群体关系、国家关系,去解决“认知鸿沟”问题。
中国外文局资深编辑天赐(Donatien Niyonzima)表示,近年来,欧洲、非洲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地区的青年将在塑造“青年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他认为,贸易、投资(教育、基建、技术)、合作、包容性、创新、环保等方面在全球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非洲已成为对投资者有吸引力的一个目的地,中国已连续13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与此同时,欧洲和非洲也有着长期的贸易关系,这为中欧非青年提供了众多机会。
天赐强调,作为年轻人有责任通过合作、创新和包容促进公平互利的贸易实践,共同努力为面临的挑战找到解决方案,在欧洲、非洲与中国间架起桥梁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创造一个公平、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共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