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者:中欧经贸合作需架起信任桥梁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报道】近日,欧盟统计局发布统计数据,2022年,欧盟27国对华贸易总额为8563亿欧元,在新冠疫情与乌克兰冲突的双重压力下逆风飞扬,较2021年剧增22.8%,其中对华出口2303亿欧元(增长3.0%),自华进口6260亿欧元(增长32.1%),贸易逆差3957亿欧元(增长58.1%)。2022年底为止,中国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15.4%)、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8%)和第三大出口市场(9.0%)。
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二十周年,如何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中欧贸易协定是否有重启契机?未来中欧合作可以聚焦于哪些方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都研究院院长冯晓虎对此作出分析解答。
“中欧合作的前景虽然不一定是一马平川,但是中国与欧盟没有地缘政治矛盾,欧盟目前没有寻求世界霸权的政治需求,因此也很难把与中国交恶设置为欧盟的优先事项。”冯晓虎认为,中国政府与欧盟现有70多个常设磋商与对话机制,双方在全球治理、气候变化、抗击疫情,尤其是维护世界多边主义方面存在广泛共识。
“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参加慕尼黑安全论坛,在四场会见中两提‘中欧是伙伴不是对手’,充分表明中国对中欧关系的定位和期望。”冯晓虎表示,当前欧盟对华政策确实有起伏,对华强硬的声音确实有所加大,但“中欧竞争加剧”某种程度上是个假议题。
2023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额为560.8亿美元,2021年剧增至1,335.5亿美元,跳增142.6%;中欧班列开通欧洲24国190多个城市,包括8个中东欧国家;中东欧国家近200种食品和农副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农产品贸易十年来增长61.34%。
今年2月8日,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大使出席欧盟智库欧洲政策中心(European Policy Center)的“60分钟吹风会”,他提出“双方同时解除制裁”以重启中国投资协定。
“这是务实可行的建议。因为‘能源依赖’、‘俄罗斯发动天然气战争’等关键字目前在西欧盛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立刻重启困难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方完全无法影响这一进程。《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对中欧双方都有利,协定能否重启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针对怎么重启,只是时间和技术问题。”冯晓虎说道。
当前,中国已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阶段。冯晓虎进一步谈到,中欧未来合作,阻力最小的是气候合作、清洁能源、电动汽车、消除贫困、生态文明等方面,这些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操上看都是世界性难题。中欧务实合作,携手互信解决问题,终将导致《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重启与中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提档升级。”
“中欧有一万个理由搞好关系,没有一个理由搞坏关系。”冯晓虎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