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文化合作真正的蓝海,是实现人与人的心灵交流”
【欧洲时报9月26日报道】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文明交流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汉唐与罗马帝国的交往。那时,中欧之间就有很丰富的贸易往来和文明对话。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与欧洲交流变得非常频繁,这两种文明之间的对话曾给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带来了非常丰富的知识,并使双方都受益匪浅。
“欧洲很多国家与中国一样,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欧之间是两种文明的对话,彼此应建立更多交流与互鉴。”中国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媛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欧中人文交流协会主席周达也认为,正是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性,使得中欧在文化交流、交往方面有了互相深入了解和学习的天然必要性。
李媛媛提到,过去十年里,中欧在文化领域一直以官方和民间多个层面进行往来交流。“官方层面有各类国际文化博览会,如米兰手工艺博览会等等;民间层面也有多种形式,品牌跨界合作就是不错的途径。”她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把关注视角投到了中国的非遗和传统文化上。”
周达表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伴随着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当下,传统手工技艺结合现代化工艺、产品设计等工业技巧和手段,使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实现创新,百花齐放。“加之一批批学者的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舞台上正重新被审视、被定义、被理解。”
李媛媛介绍,如今很多博物馆把馆藏文物形象及文化内容做成文创商品,这些文创商品也为文物及博物馆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做着贡献。
“近年来,文创产品市场发展迅速,也尤其受到青年人的欢迎,但实际上传统文化如何赋能文创产业发展,文创如何通过商品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中间少不了‘IP’这个催化剂,它为传统文化插上了多元化传播的翅膀。文化创意产业也为传统文化提供着不同的流量入口,通过正向价值的疏导、植入,助力其传承传播。”她展开说。
她还提出,关于西方文创品牌管理及成体系的IP授权模式,如打造与营建主题乐园的文化形式等经验,值得中国文化企业和品牌去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浩如烟海,应进行合理提炼,使这些文化IP具有国际性,产生更多价值。”
周达说:“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文创产业逐渐开始以国潮的姿态出现,实现从文化领域的逆袭,中国文创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在他看来,虽然目前各类文创产品层出不穷,逐渐走出国门,“要实现真正的大规模‘出海’,还需时间和努力”。
李媛媛也表示,目前文创产品正通过各地文化中心、文化博览会及外贸企业等多种形式走到海外,“但近几年受疫情影响,主要以线上交流为主,‘出海’规模还不大”。可她认为,越是这样的时候,越更应‘修炼好内功’为未来做好充足准备。“随着未来疫情越来越放开,我认为中国文创‘出海’还是非常有潜力的。”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对于美的追求是一致的,只是表现形式是不同。所以未来中欧应加强交流互鉴,在文化领域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以共’。”她补充说。
周达也认为,未来中欧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的前景广阔,“真正的蓝海是实现人与人的心灵交流,实现共存、共赢、共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