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出海”中企认为未来3年自身海外业务增速可超5%
在全球市场充满不确定性和诸多挑战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推进全球化战略。9月16日,国际商业咨询机构埃森哲发布了最新的《埃森哲2022中国企业国际化调研》报告。该报告指出,自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规模首次位于全球第一,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保持平稳,并呈现出民营企业加速“走出去”、先进制造和科技领域成投资重点等特征。在埃森哲的调研中,95%受访的中国“出海”企业认为自己未来3年海外业务的增长可以超过5%。
按照企业海外营收占比的不同,埃森哲将中国企业国际化分为四个成长阶段:起步期(0~10%)、开拓期(10%~20%)、腾飞期(20%~50%)、全球化(大于50%),受访企业中68%的海外营收占比超过10%。埃森哲大中华区智能运营事业部总裁岳彬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海外业务占比突破10%以后,企业往往会面临从风控合规、文化差异到管控难、决策慢等全方位的挑战,需要满足扩张和能力建设的双重要求。
针对中国企业“出海”在地域选择方面呈现的特点,岳彬向记者表示,大部分企业会根据自身的行业属性选择适合的国家或区域市场。比如能源型企业可能会选择非洲、巴西等地区,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会通过投资并购奠定发展基石;互联网企业往往会选择开发潜力较大的东南亚等市场;做商务服务类企业在抓紧抢占欧洲市场。总体来看,企业“出海”的战略选择是以价值为导向的,也会重点考察基础设施和供应链的成熟度。
国际化战略落地中的主要“痛点”
埃森哲报告显示,吸引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核心动因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现高速增长,92%的中国企业“出海”的目的在于通过海外业务拓展,支持公司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二是增强经营的韧性,55%的受访企业表示要优化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优化成本结构,提升经营韧性;三是紧跟创新前沿,49%的受访企业希望通过“出海”吸收海外创新资源和经验,助力公司创新能力升级。
然而,埃森哲在调研中发现,企业在全球化、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报告中重点提出了“五大痛点”。具体来说,82%的“出海”企业认为各地监管政策及法规复杂多样,合规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达55%的“出海”企业认为,“出海”过程中存在文化环境差异及沟通障碍,严重影响本地融入和运营效率;41%的“出海”企业则承认,因缺乏有效管理手段,难以确保当地业务按质按时落地;38%的“出海”企业面临供应链如原材料采购缺乏灵活性、敏捷度的问题;另有38%的“出海”企业还提出全球化各区域业务运作方式差异化较大且复杂。
之所以有这些“痛点”,岳彬分析道,这往往是因为企业自身欠缺可复制的全球化管理体系,这一点从调研数据中也得以印证——74%的“出海”企业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缺乏清晰的全球化理念和管理体系;除此之外,全球化生态融入思维的匮乏,以及全球战略定力和准备不足也是核心动因。报告显示,58%的企业赞同在中国构建的供应链能力很难带出到海外,容易遭遇“水土不服”和“孤立无援”的情况;54%的受访企业认同企业在“出海”时过于关注短期收益而忽视长期投入和发展是导致出现企业国际化痛点的原因。
从出口为导向,转变为以价值链优化为导向
对于中国企业全球化中遇到的困难,埃森哲报告中也给出了建议,即应从以出口为导向,到以价值链优化为导向,最终实现全球化经营。
“以前中国企业拓展海外业务,一般会先走出去落一个点,即所说的‘先跑起来’,之后再不断改良。现在则是,企业需要一个全球化战略的角度,当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出海’,或者与国外企业竞争时,先把供应链、管理体系等搭建起来,这样会走得更踏实、也更快。”岳彬如是说道。
埃森哲报告中建议,从战略层面来说,首先,企业要针对自身市场及发展阶段,建立自上而下、步调统一的全球化战略,明确重点路径;其次,设计相适应的运营模式,并设计相应的国际化负责部门,确保国内国外两套体系配合融合,从而构成一套运营阵型;最后,识别企业国际化转型下所需的系统能力,同时辨析当下亟须提升的基础能力,搭建全球合作生态,实现可持续的创新。
那么,在海外拓展业务时搭建人才团队应该选择派遣国内员工还是直接寻找当地人才呢?岳彬认为,企业可以参考借鉴欧美、日本的老牌企业做法,分阶段、分步骤去迭代,在起步期派遣较多,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将人才招聘、企业文化、产品服务等精细的内容到目标地区快速扎根与渗透。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人员流动受限,企业海外业务运营的一个大趋势是运营越来越“在线化”,即可以通过IT系统搭建等数字化的工具,快速收集现地数据及经营状况。在岳彬看来:“人才团队的现地化是必须的,而且要越快越好。”只有把现地化的管理和经营的层次建立起来,才能灵活高效地适应现地市场、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