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推动挖掘服贸合作潜力

发布日期:2022-09-06 10:39:10来源:中国贸易报作者:张伟伦
近年来,服务贸易不仅逐渐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红利。

近年来,服务贸易不仅逐渐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红利。其中,智能技术与数字化也为服务创新带来了新动能。“中国服务贸易蓬勃发展得益于服务业持续扩大开放,与此同时,中国科技创新优势越发强劲,也为科技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慎峰在第五届“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论坛上如是说。

本届论坛以“数智双循环 ‘一带一路’服务贸易新动能”为主题,由中国贸促会主办,中国贸促会贸易投资促进部、中国服务贸易协会承办。

随着数字技术广泛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我国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趋势愈加显著,大大提高了服务的可贸易性。在此形势下,围绕更好促进“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发展,张慎峰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不断创新服务贸易促进方式。要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元宇宙等虚拟现实的新技术、新理念,推动数字技术与服务贸易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结合平台经济、分享经济、智能经济等新业态,不断扩大服务贸易数字化应用场景,促使相关行业加快创新步伐,完善数字贸易促进政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现数据安全便利跨境流动,为数字产品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环境。

二是深化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合作。倡导各国继续扩大开放,坚持普惠包容、合作共赢,拓宽服务贸易国际合作网络,加大与世界各国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等领域服务贸易合作,不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竞争力,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运输物流、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合作,同世界共享服务贸易发展机遇和技术发展成果,携手共促开放共享的服务经济。

三是加强国际间服务贸易政策规则对接。完善服务贸易国际合作与促进机制,坚持以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动服务贸易更深层次融入世界经济,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研究制定贸易投资便利、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标准规则制度,提升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强化服务贸易规则标准的软连通。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2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年均增长6.1%,高出全球增速3.1个百分点。服务进出口总额已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年均增速达到9.3%,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额增长33%。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进出口总额超1100亿美元,同比增长33.4%,显示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合作的强大活力。

“中国入世之后经济飞速发展,很重要原因是我们比其他WTO成员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得更多,我们从开放中获取的红利也更大。” 商务部原副部长、世界贸易组织前副总干事易小准在论坛上表示,我国高质量推进服务贸易开放发展,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在多边层面,中国应当积极参加全球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推动WTO尽早达成投资便利化协议和电子商务协议,推动WTO重启服务贸易多边市场准入谈判,引导全球服务业实现开放、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是在区域层面,认真落实RCEP框架下有关服务贸易和电子商务分析的各项承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其他自贸区的升级版谈判中,以及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纳入更多服务贸易的内容,利用刚刚启动的《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DEPA)推动国内在服务业和数字贸易领域出台更多的制度型开放措施,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和地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先行先试,提升服务业各类要素跨境流动的便利化水平。

三是在国家层面,要顺应当前制造业服务化,服务贸易数字化的大趋势,出台更多政策措施,加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服务贸易占整体贸易的比重,以及服务贸易占服务业的比重这两项重要指标都偏低,表明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 清华大学服务经济与数字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高宇宁在论坛期间说,在疫情导致部分需要面对面交流的跨境服务贸易萎缩背景下,数字贸易由于具有穿透国家边境、为整个服务贸易赋能的优势,将成为未来各主要经济体“必争之地”,对此中国需更加重视。

“在构建‘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发展新格局中,应当坚持创新驱动,挖掘和释放数字经济红利,深化创新合作交流,也要更加重视数字平台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导向作用,逐步打破数字不能共享的壁垒,构建高水平开放的数字经济市场,匹配产生更加符合多元化需求体验的服务贸易。”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会长周成虎建议,服务贸易应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积极发展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协同办公、跨境电商。以此来释放数字经济红利,推动服务贸易积极稳妥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