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如何见招拆招?
中医药取得的灿烂成就并非终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一直在路上。
▲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现场
正如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在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上所讲,中医药是一座桥梁、一根纽带、一剂良方,可以更好地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联系起来,成为推动中外相互了解、促进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7月5日,由中国外文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在北京举行。
如何真正学好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这门必修课,是我们通过论坛以及未来也将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
任重道远,更要知难而上
当前的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确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中医里的“气”、“穴位”等理念都不容易与外国人沟通与传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于文明指出,中医药的海外传播存在着中西医方文化差异,也存在着中医机构规模小、单一、缺乏足够合法化路径等问题。
更进一步而言,中医药如何走出去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多重压力。从外部来看,中医药文化传播受到经济因素制约、文化认同问题以及法律法规障碍;从内部来看,中医药文化仍需提升语言能力、技术水平、国际标准规范化等自身能力。
既然明确了自身难点,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依然任重道远,但还要知难而上。“走出去”并不是文化输出,而是文化互容与互鉴,是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让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真正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认同中医药,共同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这需要一代代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筑牢中医药发展根基的基础上,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新范式,用更加有针对性、本土化、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中医故事。
厚植文化土壤,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虽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医药文化却始终长青,散发着时代魅力与朝气,是与时代同频共振、共同发展繁荣的文化。其哲学思维历久弥新,而诊疗技术方法不断与时俱进,这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所说的中医几千年经久不衰的内生动力。
张伯礼强调,中医药学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而且它在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之后,还会产生更多原创性成果。两三千年前中医所提出的天人合作、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养生保健、付方治疗等理念,与现代的人与自然、系统科学、精准医疗、预防医学、组合药物等等观念异曲同工,也与当前全球卫生健康的中心议题不谋而合。
推动中医药文化接续发展,需继续夯实根基,传承发扬中医药哲学内核,深度挖掘中医药疗效证据和文化精髓,不断完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用疗效打造中医品牌,进一步拓宽中医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提振中医药文化传播信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王琦也在论坛上指出,中医药下一步的发展,要构建现代中医药发展新势能、新动能,加速中医药融入国际体系,开启双循环状态,让中医药成为民心相通的健康使者,以国际视野促进中医药“走出去”,融入世界大格局。
搭建对话桥梁,让瑰宝焕发光彩
搭建对话桥梁,用国际化视野重新理解中医药文化是“走出去”的关键一环,更是畅通传播渠道、打通中医药对外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一步。
一方面,要做好受众画像,了解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受众心理。这既是推动中医药国际振兴的当务之急,也是后续工作推进的基础。中医药文化推广的潜在受众人群可能会受到中华文化的带动,受到同辈人以及社会名人、网红等意见领袖的影响,进而接纳、认可中医药文化。同时,也可能会因中医药的负面报道或国际政治因素拒绝采纳中医药的诊疗方式,拒绝接受中医药文化的观念。因此,唯有进一步了解能够影响海外受众接受度、理解度、认可度的因素,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推广中医药文化,对症下药。
另一方面,要使用国际化的沟通方式,创新国际化宣传渠道。在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既要搭建国际传播平台,充分发挥有关机构的力量,又要拓宽海外联动渠道。不断借鉴汲取海外主流媒体包括新媒体平台的成功经验,打破文化语境落差,融合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地域差异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利于国际理解与接受,切实有效地促进其海外传播。
同时,也要接续拓展互联网+中医、人工智能与中医以及其他智能化、数字化的传播渠道,打造更加完整的中医药信息传播产业链,推动中医药文化多元化的国际传播。
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亦需主动出击,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动消除文化壁垒,在多种语境、多元文化下保持自身特色和张力,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目标,为传播和发扬各国传统医学文化搭建更加广阔的对话平台。
培养中医药人才,让文化传播生生不息
无论是中医的传承还是对话桥梁的构建都离不开中医药人才的支撑。专业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播建设能够行稳致远的关键要素。
中医药在传播过程中带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色彩,有着复杂的文化语境。同时,在传播过程中,中医药文化不仅会受到来自西方现代医学的挑战,也会遭到如印度医学文化、阿拉伯医学文化等各国当地传统文化的冲击,出现中医药文化交流的难题。
因此,中医药文化要想走出国门并跨越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首先是要培养一批本领过硬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同时,还需要培养一批能够提升中医药话语权、可堪重任的中医药跨文化传播专业人才。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体制机制,合理设置相关高校的学课和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中医药人才储备,加强智力保障。
更进一步而言,要为人才绘就更为广阔的发展蓝图,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中医药传播事业。中国政法大学思政研究所副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主讲老师郭继承就指出要从国家层面按照中医自身规律和特点制定考核标准、评价标准和培养人才的方案。通过更加多元、全面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中医药的活态传承,助力中医药文化发展。
树立中华形象,为中医传播提供滋养
中医药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中医的发展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播视域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滋养,不可分割。正如郭继承所指出,需要将中医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支撑,互相促进。
要以中华文化为基石,以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带动中医药传播,让社会各界了解中医、认可中医、热爱中医。目前,广泛认可和接受中医药文化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人文化辐射的国家及地区。这些地区的受众在中医药传播的过程中更有主见,面对新接触的中医药理论也更容易积极响应和接受。
因此,需要通过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新途径,鼓励和支持民间传播、推进孔子学院建设等方式,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相应、阴阳平衡等中医药文化发展所依托的思想观念,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范围,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基础,使受众更易理解中医药体系背后的理论逻辑,传递中医博大精深的智慧。
同时,也需要注意用特色中医文化传播反哺中华文化传播,例如要充分运用在国际上接受度、理解度以及使用度都较高的针灸诊疗方法呈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在中医药“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需要牢牢把握中这些特色优势,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的推广与繁荣,借助中医疗效、中医故事、中医文化传递可亲可爱的中华形象,促进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传播的良性循环。
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外;一剂良方,泽被后世今人。当前,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我们也应当顺势而为,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蕴含的精华,以多元化的方式促进民心相通,让中医药这块古老瑰宝焕发光彩,为世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