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高科技外商投资审查趋严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

发布日期:2022-07-01 08:42:24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胡天姣
尹冉冉称,与政府机构的有效沟通同样至关重要。如何将中国企业的诉求,与中国企业的交易对当地市场、当地就业与当地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有效地传递出去等,均是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各行各业目前都面临着因新冠疫情而加剧的先进半导体紧缺问题,比如这一短缺曾导致汽车行业在2021年年中陷入了半停滞状态。

而因联系着资本流动、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包括芯片在内的高科技行业一直是国际监管与审查的首要焦点。

欧盟和美国均已引入了《芯片法案》,以促进本地半导体行业发展,同时加强对外资活动的审查,以维护国家安全。

欧盟计划在2030年前将全球芯片生产的份额由目前的10%增加至2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欧盟计划投入超过430亿欧元的公共和私有资金。

“高科技行业的投资将面临严格的审查。”富而德律所(Freshfields)在近日发布的最新《外商投资观点》中称,目前观测到的各个主要国家趋势是,其会在与科技相关的关键领域促进当地的生产与投资,但与此同时,各国同时强化了对该领域直接投资的审查。

因此,富而德提醒,在计划涉及高科技行业的投资活动时(如中国投资者的对外投资活动),投资者应当全面仔细评估交易背后的监管审批风险,特别是可能在欧洲和美国面临的审批障碍。

今年年初,中国台湾晶圆厂商环球晶圆(GlobalWafers)收购德国晶圆制造商世创(Siltronic)的交易,因未能在1 月 31 日截止期限前获得德国监管机构批准而告终。

“但强化审查趋势与投资前景并不矛盾。”富而德律师事务所中国反垄断业务联席主管Ninette Dodoo指出,诚然,欧洲对国家安全领域的审查有所趋严,但这并不意味着欧盟关闭了对外商投资的大门,其本身对外商投资保持着一个非常开放的态度,目前,对欧洲的海外投资也在持续上升。

Ninette Dodoo说,在全球范围内,富而德观察到的趋势是,各个国家对于海外买家或者是外国投资者仍然保持比较开放的心态,只不过各国政府希望采取更系统化的方式对其更好地进行监管,包括了解特定的投资具体运作形式,背后的投资人士,以保证本国关键产品的供应,保障关键领域的安全。

富而德律师事务所中国反垄断业务联席主管尹冉冉补充称,不论是关于半导体领域内促进本地化生产和研发的措施,还是监管强化对外国企业收购本地企业的监管与审查措施,它们出台的目的并不是特别针对某一个国家的企业。

英伟达(Nvidia)与Arm是最明显的例子。因英美等司法区对垄断、供应链稳定与国家安全方面等担忧,英伟达终止了从软银收购ArmLimited的交易,Arm目前正考虑重新上市。

尹冉冉认为,中国企业在半导体与高科技行业方面仍存在商业机会,尤其是在先进科技领域。欧洲和美国对中国企业 “绿地投资”的交易形式,中国企业带来的资金与技术,都抱持较为开放与欢迎的态度。

但其强调,从目前强化监管的角度出发,投资者不能忽视的是,确实有一些收购失败的案例,其中包括中国企业,但也并不局限在中国企业。

在尹冉冉看来,中国企业在面临强化监管的大环境下,需在下述三个方面准备十足。

首先重要的是事前评估,预判交易的可行性。她说,富而德的经验显示,在与高科技行业相关的交易中,各国的监管/主管机构最关切的是,高科技的应用领域是否已经或有可能在国防领域内有所应用;该高科技业务的稀缺性,对其收购交易会否致使关键国家技术落入到别的国家/企业的控制权下;以及目标公司内的现有客户是否敏感。

而若事先预判特定交易可行,在与监管机构进行沟通的事中过程时,企业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及可能的关注点。这其中包括:能否维持当地供应与确保供应链安全;公司董事会成员的构成占比;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会否受到影响,与是否对部分关键数据采取防火墙的保护措施等。

尹冉冉称,与政府机构的有效沟通同样至关重要。如何将中国企业的诉求,与中国企业的交易对当地市场、当地就业与当地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有效地传递出去等,均是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总体看,亚太区域内,富而德观察到,从安全角度出发强化外资审查并不特别明显,也并不普遍。“澳大利亚在这方面是最为积极且激进的司法辖区,其在2021年初进一步修订、更新了《外商投资法案》,引入新的事前审查的程序,并强化澳大利亚政府主动调查外商投资的权力。印度尼西亚和印度在外资审查方面也较为积极。”

除此之外,尹冉冉表明,更多的亚太国家/经济体的外商投资审查类似于中国的负面清单,即是对行业准入方面的审查,而并非欧美从国防与经济安全方面的审查。

“我们注意到,中国在不断减少投资负面清单的数量,持续对外商投资保持着开放。”Ninette Dodoo补充。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