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匈文化交流 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贝思文:“博物馆”功不可没

发布日期:2022-05-19 08:59:40来源:欧洲时报作者:陈辉
5月18日是第41个博物馆日。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贝思文于17日晚以“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中的匈牙利文化”为题,线上讲述了博物馆里的中匈两国情缘。

5月18日是第41个博物馆日,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的力量”为主题。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贝思文于17日晚以“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中的匈牙利文化”为题,线上讲述了博物馆里的中匈两国情缘。

“博物馆在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担任的角色非常重要,物质可以提高它的地位和影响力,它也可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也可以促进中匈两国人民互相了解学习,彼此成为好友。”贝思文说道。

博物馆,打造文化交流空间

自2015年开始,贝思文便开始从事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工作。多年来,贝思文亲历了众多中匈文化交流活动。同年,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匈牙利工艺美术馆合作举办的“华夏瑰宝展”6日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开幕。

该展览展出了百余件珍贵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丝织品等,时间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漫长的历史时期。这其中便有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出土文物。

谈及印象深刻的中国文化遗产,“秦兵马俑”可谓贝思文的心头所爱。

上世纪80年代末,兵马俑等33件文物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国家民族博物馆展出。“匈牙利是最早引进兵马俑展览的国家之一。当时我自己还没开始上小学,感觉当时全国上下有关注那个文化交流活动。”

贝思文介绍,近年来,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的博物馆一直有交流。比如,2017年‘茜茜公主与匈牙利——17-19世纪的匈牙利贵族生活展’在北京和上海吸引了近300万观众。

贝思文说,作为“茜茜公主与匈牙利”巡展在中国的第一站,上海博物馆展出了149件(组)匈牙利国家博物馆所藏的历代文物,见微知著地展现了匈牙利在这一段时期内的历史和艺术风貌。

“当今世界,无论东西方,博物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的存在对于提升各国文化软势力愈加重要。相信未来中匈两国围绕博物馆开展的交流活动会越来越多”贝思文说。

博物馆,让“连接”活起来

讲座期间,贝思文重点介绍了匈牙利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的千丝万缕联系。匈牙利国家博物馆是匈牙利最早建立的、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位于布达佩斯市中心。该博物馆有两方面的任务,一个是收藏匈牙利地理范围内的文物,另外一方面也是收藏匈牙利民族,也叫马加尔民族历史上的文物。

1848年,诗人裴多菲正是在这个博物馆正门高台上创作出了一首诗,点燃了匈牙利独立革命。为了铭记裴多菲,匈牙利人民在首都布达佩斯树立起了他的雕像。

在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鲁迅的名篇《为了忘却的纪念》中,便引用了殷夫所译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直到今日,在鲁迅等多位文学名家的推介下,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在中国广为传颂。而在鲁迅《摩罗诗力说》中列举的摩罗诗人中,裴多菲也是赫然在列。

贝思文介绍,许多象征情谊的文化瑰宝不少已经走出了故纸堆和博物馆,出现在影视剧、文学作品中。在贝思文看来,在博物馆里,还藏着许多记录中匈两国人民情谊的文物或者故事。等待我们继续去探索发掘。

数字化,“复活”文物遗产

有人说,走进博物馆,就是开启一场时空旅行。

如今的贝思文致力于给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提供科技互动服务,实现数字化展览。另外,还提供文物保护服务。

“以前我们进到博物馆去看展览是非常被动的,甚至可谓走马观花。但通过互动,我们可以让观众停留看得更详细。对于提高参观体验,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博物馆走向数字化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他说道。

2021年被称为博物馆的“数字化之年”。在数字驱动下,博物馆文化资源共享的能力得到全面扩展。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技术,让《雍正行乐图》中的雍正“活”起来。去年9月,中国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河南博物院在支付宝率先推出“一起考古吧”在线考古盲盒,将首批数十款馆藏文物元素融入其中,让用户可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实现“在线考古”。

贝思文感叹:“最近几年,中国智慧博物馆发展速度非常快,甚至已经超过一些西方国家的发展。而很多西方博物馆可能没有那么灵活。相信有当地政府或者中央政府的支持,中国博物馆数字化发展会变得越来越好。”

当然,数字技术的应用是为了增强博物馆讲故事的能力。贝思文提醒道:“目前技术很多,实际应用在博物馆里的技术要遵循一定原则。唯有适度应用合适的技术,才能更好地传递出的文物想要传递给今人的内容信息。”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