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俄乌危机下全球能源格局将如何重塑?
俄乌武装冲突后,美国带领欧盟对俄罗斯发动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制裁,冻结俄在美欧的资产,把一些俄银行踢出国际结算体系SWIFT,全面禁止对俄的技术产品出口,大有不把俄罗斯搞垮绝不罢休之势。然而,仔细观察起来,美欧唯一没有制裁的是俄罗斯的能源出口。
俄是欧盟最大的能源供给商,俄向欧洲出口的天然气占了欧洲进口总量的45%,占了德国天然气供给的65%,占奥地利天然气供给的近80%。如果对俄的能源部门也实行制裁,那就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了,会造成欧洲的能源死亡,经济崩溃。虽然欧盟没有立即制裁俄能源业,但欧盟却准备了一个逐步脱离俄能源的计划。若俄乌危机持续,欧盟若当真落实该计划,全球的能源市场将会迎来重大的改变,从而引起世界经济的大变化。
一、欧俄建立了30年代的能源合作可能付诸东流
冷战结束后,欧盟主动展开了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欧盟的想法有一定的合理性:欧盟成为俄罗斯最大的客户,俄就没有必要去威胁欧盟。欧盟减少了来自东方的安全威胁,就可以节省许多防务开支,有更多能力发展经济。而且俄供给欧盟的能源价格比来自中东的能源更便宜,欧盟可以加强它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因此,与俄加强能源合作,某种程度上奠定了欧盟战略自主的基础。
美国对欧盟的战略自主一直不满意,总想找机会打断欧俄之间的能源合作。美国不时通过干预乌克兰、波兰及波罗的海国家,制造一些事端,阻止俄天然气通向德国的管道畅通。为绕过这些麻烦,俄德决定修一条从海底穿越波罗的海,从俄罗斯直达德国的天然气管道北溪2号,以避开美国能制造的麻烦。美国不能容忍德国与俄罗斯形成如此紧密的能源供给同盟,担心这种同盟未来会导致其他领域的同盟。有国际战略学家分析,美国当年之所以参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为了防止在欧洲大陆上出现德俄的战略合作。这一次,突然爆发的俄乌武装冲突给美国送了一份大礼,因为德国不得不放弃即将开通的北溪2号管道计划,与美国一起制裁俄罗斯。
美国想趁经济制裁之机,抢占欧洲能源市场,把俄罗斯挤出去。2021年,欧盟自俄罗斯进口155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其天然气进口总量的45%。2021年,美国对欧盟的液化天然气出口虽然也创下了新高,但也不过220亿立方米,仅占欧盟天然气进口总量的6%。
危机爆发后,欧盟就表示要减少对俄的能源依赖。2022年3月25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美国总统拜登就欧洲能源安全发表联合声明,明确表示欧盟将增加从美国进口的天然气,以替代俄罗斯的天然气。这份联合声明中表明了欧盟切割俄罗斯能源供给的决心,分别涉及近期、中期和远期的能源保障计划。
其一,美国承诺,2022年美向欧提供的液化气的增量不少于150亿立方米,这就是要立即替代俄提供的液化天然气。2021年俄罗斯向欧盟共出口了1550亿立方米天然气,其中有150亿立方米的液化气和1400亿立方米管道输送天然气。
其二,欧盟委员会将与欧盟成员国合作确保自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增量提升至每年500亿立方米,并至少持续到2030年。欧盟委员会在3月8日提交的“欧洲能源再保障”方案中提出,欧盟每年可从卡塔尔、美国、埃及、西非等地额外进口50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倘若上述“配额”得到落实,2030年欧盟便可把从俄供给的天然气需求量减少1000亿立方米,而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将占到欧盟天然气进口总量的约30%。
其三,双方决心在2027年前终结欧盟对俄化石燃料依赖,也就是基本终止从俄罗斯进口能源。这将完全逆转欧盟30年来通过欧俄能源合作实现“能源自主”的战略思路,欧盟会被完全绑在美国的战车上。况且,美国会通过重整北约,以保障欧洲安全的名义向欧盟大肆推销美国军火,最终完全掌控欧洲。
二、俄罗斯的反制裁措施可能动摇美元在能源市场上的地位
虽然美欧制定了一个看起来很完美的欧洲能源发展规划,但世界能源市场是否会按照美欧制定的规划发展却不那么肯定。其实,这事关三方。不仅取决于美欧决定如何调整欧洲未来能源市场的发展战略,还取决于俄罗斯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最近,面对美欧发动的金融攻势,俄罗斯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威胁立即中断天然气管道供给,要求欧洲国家购买俄天然气时使用卢布结算。这些措施的影响立竿见影,原本不断下滑的卢布汇率立即稳住了。当西方国家宣布对俄实施金融制裁后,卢布在不到两周时间里贬值了近一半。3月初,1美元兑换143卢布。然而近期,卢布汇率又走出了“V”型反转,4月1日,1美元兑换82.52卢布,与俄乌冲突爆发前汇率水平相当。而俄罗斯的物价水平也逐渐稳定,没有出现西方媒体大肆渲染的恶性通货膨胀。
俄罗斯没有被金融制裁打垮,美元定价全球能源的地位却产生了动摇。从美国总统尼克松1971年决定美元不再绑定黄金价格后,战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危在旦夕,美元可以随意贬值,成为不太可靠的货币。为了保住美元在国际结算体系中的地位,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来了一个“穿梭外交”,不停地往返于华盛顿和中东各产油国之间,说服这些国家接受美元作为石油交易的唯一货币。后来沙特阿拉伯出面说服了欧佩克组织其他成员都接受了这一建议,美元遂确立了在能源市场上的唯一交易媒介的垄断地位。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交易成为国际贸易中最大的项目,而现代社会似乎也离不开这些化石能源的供给,因为它们不仅是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燃料的基础,也是塑料、化肥、化纤等现代工业制成品的原料。这些化石能源的定价货币为美元,就创造出一个巨大的美元需求,因为各国都需要拥有大量的美元来购买化石能源。
然而,即便美元有这种无与伦比的优势,但它毕竟是定价货币,而不是资源本身,更不是财富。俄罗斯的反制表明,掌握资源的国家可以摒弃美元的使用,而需要资源的国家只能牵就供给资源国家的要求。俄罗斯应该很快会把用卢布出口天然气的做法普及到其他领域,比如粮食出口和一些稀有金属原料的出口。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小麦出口大概占了全球小麦出口市场的近1/4,一些油料作物如葵花籽出口也占世界市场的很大比例。俄乌危机后,欧盟国家超市出现了食用油供应紧张,最近又出现面粉紧张。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竟然向普京喊话,让俄罗斯出于人道主义原因恢复向欧洲供给小麦,并说这事与欧盟制裁俄无关。在制裁俄罗斯的同时,还不许俄反制裁,欧委会主席不会也是喜剧演员出身吧?
美欧对俄史无前例的金融制裁也让中东许多产油国产生了担心。由于美元在结算石油方面的特殊地位,产油国有大量美元。但这些国家也与俄有大量贸易,比如中东国家从俄进口的小麦大概占了它们小麦进口的80~90%。如果美国要求它们切断与俄的贸易,并威胁对它们进行次级制裁,它们的损失将难以估量。因此,这些国家也开始考虑减少对美元资产的依赖。前不久,美国媒体透露出,沙特向中国出口石油要用人民币结算。这恰恰反映出中东产油国的担心与这些国家新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需考虑如何保障自己的金融安全与能源安全
俄乌危机重塑了国际能源市场,也重塑了世界经济中的产业链。我们必须从这一角度来观察中国与世界其他经济伙伴的关系变化,并调整我们的发展战略。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一直把欧盟当作全面合作的伙伴。但是,最近几年来,欧盟却不那么热心与中国合作,并在官方文件中把中国描绘成制度性竞争对手。2022年以来,欧洲议会中止了2021年底刚刚达成的中国与欧盟的全面投资协议,并对中国新疆和香港问题指手画脚。
未来,欧盟在安全与能源供给上全面被美国控制,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可能不会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同时,疫情使美国与欧盟都意识到工业制造产业的重要性,都在呼唤“再工业化”。但由于欧洲要替换俄的能源供给,未来从美国运输液化气到欧洲,运输成本会大幅上升,还需要投资建设新的液化气码头等。欧洲失去了廉价能源的优势,安全形势会因新冷战而恶化,国际投资者或恐避之不及,欧盟可能成为俄乌危机的受害者却让美国受益。欧洲经济增长受困,前一波“阿拉伯之春”引起的难民潮尚未被消化,又要接受更多的乌克兰难民,这势必引起财政枯竭,社会福利危机,从而引发新的社会动荡与政治极端化。这一背景下,中国想与欧洲改善关系,争取合作的愿望有可能落空。
俄乌危机爆发后,美国的战略家们仍然把中国当作最大的对手,并警告美国政府不要被俄带了节奏,分了心,而要继续聚焦在印太地区围堵中国。鉴于美欧制裁俄罗斯时,完全不讲“武德”,没收俄银行资产,冻结俄央行外储,金融制裁无所不用其极。我们未来恐怕也要更关心我们的外储安全,须未雨绸缪,事先做好安排。
俄罗斯的能源若不能继续向欧洲出口,必须寻找新的大客户,俄转向中国成为最可能的选择。中俄之间虽然有几条输油、输气管道,但未来新建更多的输送管道,建立更多的能源开发合作已无悬念。当然,中俄之间需要解决贸易结算的工具问题,需要找到更多、更好的国际合作工具。
中国这些年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结出硕果,未来需要扩大“南南合作”,而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需要推向更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上一轮国际经济危机时,我们靠扩大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打开了更多的国际市场。在俄乌危机引起国际经济格局大变动后,我们仍需扩大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走出新的发展路子。
(作者:丁一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