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伊全面合作启动,伊朗将成投资热土?
近期,中东六国外长访华成为热点话题。1月14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无锡同伊朗外长侯赛因·阿米尔-阿卜杜拉希扬举行会谈,双方宣布启动两国25年全面合作计划的落实工作。
消息一出,伊朗再次引起不少中国企业的热情关注。尤其是国际工程行业内企业,纷纷看好伊朗市场的发展潜力,希望能够跟随中伊战略合作关系的发展进程,但出于对伊朗受制裁及其影响的担心,对是否进入仍处在观望状态。
伊朗能否成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国际工程投资建设企业在中东地区又一投资热土?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关键影响因素:
(1)伊核协议谈判进展及美国制裁程度
(2)中伊战略合作进程及对中企支持力度
(3)伊朗市场的发展潜力
一、伊核协议谈判进展及美国制裁程度
01 伊核谈判仍存分歧,协议达成道路曲折
本次伊核协议谈判能否取得积极进展和最终成果,将直接影响美国对伊朗的制裁解除情况。
2021年初拜登政府上台伊始,即表达了重归伊核协议的意愿。2021年4月,伊核协议维也纳会谈重新启动,至今已进行八轮。
理论上,重返伊核协议程序并不复杂:美国解除2018年以来新增加的所有制裁,伊朗逆转2018年以来突破核协议的所有动作即可。然而,无论协议重谈的背景还是美伊双方的心态都已发生变化,导致以上两点皆难以实现。
美国和伊朗双方的谈判诉求和红线产生巨大冲突,是谈判无法快速达成一致的根本原因。同时,谈判双方都面临来自国内的政治障碍,很难做出大幅度妥协。
总体来看,伊朗因为有限突破了美国的制裁封锁,对于达成谈判结果需求的紧迫性有限。而美国因为伊朗的表现,未来仍有通过加紧制裁遏制和逼迫伊朗的可能。
02 美国制裁旷日持久,成为投资主要障碍
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始于1979年,初期以遏制伊朗国家发展为主要目标。“9.11”事件发生后,逐步演变为以限制伊朗发展核武器、防范恐怖主义蔓延和削弱伊朗地区影响力为主要目的。2015-2018年,伊朗与美国等国家短暂达成伊核协议,部分制裁措施得以解除。但自2018年特朗普政府退出协议至今,美国对伊朗的制裁进入“变本加厉”状态。
截止2021年底,美国对伊朗制裁涉及超过1000家组织实体、400+自然人、约200个航空器和200艘船舶。美国对伊朗制裁领域包括金融、能源 (钢、铁、铝、铜 等)、船运、造船、港口经营、建筑、制造、采矿、纺织等。
基于美国当前的制裁体系简而言之,凡与伊朗受制裁领域及主体发生关联的对象,都在美国制裁影响范围之内。这也成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众多国际企业无法进入伊朗开展商业投资活动的主要原因。然而,作为地区能源和工业大国,伊朗对国际投资者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企业寄希望于伊核协议达成和(部分)制裁措施取消后,能够获得在伊朗自由发展的机会。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美国和伊朗谈判底线和利益诉求各异,互相难以满足对方需求,为本次伊核协议谈判短时间内顺利完成蒙上了阴影。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已经持续40年之久,当中涉及较为复杂的国际战略利益和国内政党利益,短期内完全或大部分取消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未来中伊合作需要充分考虑对于美国制裁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以实现在中伊合作推进的同时规避可能的风险。
二、中伊战略合作及中企投资支持力度
01 中伊合作加快推进,政策支持框架加速构建
中伊战略合作进程,是引导和支持中国企业参与中伊合作和伊朗重大发展项目的重要动力。
中国与伊朗建交于1971年。50年来,两国在政治、经贸等领域友好合作关系平稳发展。2016年,习近平主席出访伊朗期间,中伊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参考消息援引法新社报道称,中国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在2018年美国再度对伊朗实施单边制裁之前,中国是伊朗石油最大出口目的国之一。
2021年3月,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访问伊朗期间,中伊签署25年全面合作协议。此次无锡会谈期间,双方正式启动全面合作协议落实工作,并一致同意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产能、科技、医疗卫生合作,拓展农渔业、网络安全、三方合作等事项,打造更多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
王毅表示,中国在与伊朗在金融、能源、银行和文化等领域(金融、能源都是受制裁领域,中方决议合作必出应对制裁策略)展开合作有浓厚兴趣,尽管伊朗人民遭受了美国的非法制裁,中伊双方的合作仍然顺畅展开。
根据非官方消息,全面合作协议总投资规模达到4000亿美元,涉及能源、石化、交通、工业制造等多个方面(与本次无锡会谈公布的下一阶段重点合作领域基本一致)。这成为当前及未来推动中伊务实合作的顶层规划和框架保证。
02 制裁应对措施有限,有效合作路径仍在探索
纵观受到美国长期制裁影响下的中伊合作历史,远远无法与其体量和发展需求匹配。近二十年来,在伊朗从事国际工程投资和承包业务的企业寥寥可数,主要包括90年代即进入伊朗市场的中信(建设)、北方(国际),近15年来在伊朗签约或执行过项目的能建华东院、葛洲坝、中国有色、中航成套、东方电气、中技公司、中国土木等企业,另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油气能源投资企业,以及通信企业华为等。
在能源合作领域,近年以来,美国政府以“参与从伊朗购买、收购、销售或运输石化产品的重大交易”为由,先后对包括珠海振戎公司、大连中原海运油品运输公司、山东齐旺达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香港众祥石化有限公司在内的多家中国企业实施制裁。2019年,面对美国的制裁压力,中石油不得不宣布退出伊朗南帕尔斯天然气田开采项目。制裁措施毫无疑问给中国企业甚至中伊合作都带来了巨大损失。
但是,正如王毅所说,中伊无惧美方制裁,继续推动双方的深度合作。根据西方市场分析评估,与先前相比,中国已经采取了更为“聪明”的方式持续购买伊朗石油,这种方式正在让美国的非法制裁变成摆设。
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也正通过一些法制化、制度化的措施,对中国企业在可能遭受的不公进行反制。包括2021年6月分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等,将在未来应对中国企业个人遭遇美国制裁时发挥关键反制作用。
在美国制裁机制下,欧洲同样面临投资伊朗的难题,其设立特殊目的机构(SPV)、创建了欧元结算贸易支持工具(1NSTEX)机制等做法,值得我们合作、学习和探索。
三、伊朗市场发展潜力
对于中国国际工程投资建设企业来讲,伊朗的市场潜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经济体量大,为市场发展提供巨大潜力
伊朗国土面积164万平方公里,在中东北非地区仅次于阿尔及利亚、沙特和利比亚,位居第四。常居人口超过8000万,在中东地区仅次于埃及;人口结构年轻化,劳动力充足。2019年,伊朗名义GDP总量为4550亿美元,人均GDP约5500美元。根据世行最新预测,莱西政府执政未来8年,伊朗经济平均增长率有望保持在2.6%,较鲁哈尼时期有较大提升(1.4%)。经济体量和增长趋势,是伊朗市场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油气资源丰富,为国家建设提供充足资金
截止2019年底,伊朗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三位和第二位。2018年受美国重新制裁以来,伊朗石油产量经历大幅下降又逐步上升的阶段,从2019年12月份原油产量为200万桶的低点逐步恢复。2022年3月,伊朗计划将原油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至400万桶/天。这与伊朗逐步探索绕开美国制裁的结算体系和运输体系密切相关。
3. 中伊关系紧密,为中企投资提供有益支撑
而如上所述,中伊战略关系的发展,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的逐步落实,将为伊朗带来数千亿规模的项目投资合作,为伊朗经济发展注入发展新动能,同时也将为中国企业在伊持续从事投资活动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和更加良好的机遇。而中资企业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动态跟进,识别宏观环境和具体项目风险的能力,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国家战略的务实落实,形成企业和国家战略互动和联动效应。
中伊战略关系毋庸置疑,中国和伊朗的合作大势所趋,而这一工作需要从国家到企业各个层面的务实推进。
作为投身于国际工程投资建设领域的中国企业,应主动抓住政策契机、广泛调动内外资源、深入研究伊朗市场环境、有效把握市场行业机遇、创新推动市场开发工作,寻找规避风险途径,以企业合作推动国家合作,以国家合作促进项目落地,在更多的探索中推动伊朗成为真正的投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