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好:教育交流与合作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系中的角色

发布日期:2021-10-13 10:11:54来源:新华网作者:倪好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教育作为各国人文交流的载体,将为“一带一路”谱写新的篇章。

在促进民心相通的过程中,教育比任何其他外交工具都更能够超越国家、民族、种族、文化、宗教和地区间的藩篱,这一观点正逐渐成为共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被认为是“一带一路”的五大基石。而其中,民心相通是最容易被忽略,也是最难实现的一个。

回望过去

中国致力于推动教育国际化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过去7年的发展见证了中国教育的进一步对外开放。2016年,教育部出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对中国和沿线国家都具有重要影响,该计划也体现了中国与沿线国家深化教育合作与交流、拓展人文交流、强化人才培养合作以及共创教育美好未来的决心。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我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14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9份合作协议,与25个“一带一路”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达成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推动233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落地。2019年,在我国学习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占比达54.1%。

我国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资历公约》,支持建立世界范围学历互认机制,实现区域内双边多边学历学位关联互认。截至目前,我国已经与188个国家和地区、46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并与54个国家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落户中国西南部贵州省,被认为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它以学生流动计划、职业教育合作机制化项目、青少年交流平台、艺术交流展示中心、国际组织交流合作等形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夯实“1(中国)+10(东盟)+N(特邀伙伴国)”合作机制。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制定“2021年非通用语言人才支持计划”,按照“独有语种成班派出、稀有语种按需派出、招生规模较大语种择优选派”的原则,选派非通用语种在读生赴国外插班学习或联合培养,加快培养和储备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非通用语言人才。

根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大陆共接收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约49万名留学人员,就规模而言,接近2020年全球最大留学目的地国美国107.5万名国际学生的一半。

教育部于2019年发布了《高等学校赴境外办学指南》。目前,各级各类教育赴境外办学工作稳步推进,在办的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2282个。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合作项目涉及汽车、航空、制造等核心产业,为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坦桑尼亚、赞比亚、肯尼亚、埃及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了1618名产业界、教育界行政人员和院校教师。

在2020年9月,迪拜中国国际学校正式开学。“鲁班工坊”的相继建成,在沿线国家逐步打响中国职教品牌,成为职业教育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民心相通”的奋进之笔。其一般采取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依托政府合作三种建设模式,有效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理念经验、教学模式、技术装备、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以及高水平师资培训互融共享。泰国大城技术学院的泰国“鲁班工坊”,英国奇切斯特学院的英国“鲁班工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局的巴基斯坦“鲁班工坊”等等,可以说是各具特色。

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的展望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重塑世界格局。青年失业、学生辍学、技能不匹配以及其它教育相关社会问题可能在未来几年进一步加剧。多边主义、开放主义和非排他性,仍是应对世界变革的金钥匙。

我们坚信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战略将坚定不移,中外合作办学将拓展到更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将迭代升级。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中国教育将惠及到更大范围的优秀青年。同时,教育是增加人力资本的主要和基本手段,中国致力于通过教育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为进一步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教育要扩大其目标群体。促进民心相通的原则之一就是人脉联通。海外华人华侨是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最佳“润滑剂”,他们使用两种语言,跨越两种文化。我们应根据东道国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解决海外中资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子女后代的教育问题。同时,我们也应积极推进汉语教育国际合作,满足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支持海外华人发展汉语教育。此外,也要深入参与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教育领域活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

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应率先实现与产业协同培养人才。教育活动要善于利用当地企业等社会力量,从而更容易获得资源和公众信任。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活动的联系最为密切,同时也承载着培育当地急需的各类“一带一路”建设者的厚望。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走出去”中表现出不同的经营模式,如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优质的职业教育需要对市场动态保持敏锐的观察和对人才需求进行快速反应。基于目前已有的经验,我们建议职业教育提供者应与大型国有企业携手“走出去”,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除了学生、资源和资金,我们还要与世界分享标准、最佳实践和教师。“形上谓道,形下谓器”。教育促进文化交流,通常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而且往往是从一般的工具层面(tool)逐渐过渡到思想层面(ideas)。当下,我们的意识中更加关注学生、投资及其他类型资源的数量,而非质量。如果我们仔细翻阅各国的教科书,就会发现,其中关于中国发展的部分仍然存在大量的偏见描述。因此,在未来,我们倡议需要分享我们的教材、教学计划、专业标准、以及我们在学习和教学方面的最佳实践方案。基于中国的实践,教育“走出去”也要因地制宜,努力实现与当地资格证书、技能考核标准、课程标准、培训和实验标准的对接。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教育作为各国人文交流的载体,将为“一带一路”谱写新的篇章。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