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深研的 “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商务部消息,2020年,全国实际使用国际直接投资达到999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2%,折合1443.7亿美元,同比增长4.5%,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逆势增长,实现引资总量、增长幅度、全球占比“三提升”。
所谓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直接在外国举办并经营企业而进行的投资,是目前国际经济中最为常见的经贸活动之一。国际直接投资由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和另一国利用他国企业直接投资两个方面构成。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通过商品的国际贸易活动完全可以替代国际间资本的直接或间接流动,但完全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难以解决国际间产品与要素生产分布不均衡问题,表明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具有营利空间。那么,国际直接投资有哪些类型呢?
从企业发展战略层面来说分为——
市场进入型。主要是规避国际贸易壁垒以及开辟新的市场。由于关税和非关税等贸易壁垒仍然存在于国际贸易活动中,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不仅能够解决国内生产过剩,而且还可以拓展市场。对于新产品而言,同时占领国内和国外市场,企业就可以在产品生产的初期获得领先优势。
资源获取型。主要是寻求国内稀缺的资源以及维护原料来源的稳定性。由于自然资源分布在国际间存在非均衡性,而产品生产对资源需求具有刚性,所以为了获取国内稀缺的自然资源,只有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贸易的方式。
技术接近型。主要是指通过在工业发达、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收购企业或建设经营场所,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管理,吸收其先进技术,学习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这有助于提高投资国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
优势延伸型。如果企业拥有其竞争对手所不具有的各种资源和技能优势,而它又不想通过权利许可等方式让渡其优势,就会通过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保持其竞争优势,维持其垄断利益。如一个特定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这一优势成功地在本国市场上应用,它就可能试图在其他国家市场上也通过控制性投资的方式加以利用。
从企业降低生产与物流成本来说分为——
利用市场规模红利。试图为其主导产品拓展新的市场领域,以扩大其市场销售规模,提高公司因市场规模扩大而产生的收益,这就是利用市场规模所产生的红利。
利用生产要素红利。各国间的要素资源禀赋有巨大的差异,跨国公司常常在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相对便宜的国家投资建厂,也可能在劳动力素质高的国家和研发技术水平高的区域投资,这就是利用生产要素的红利。
利用营销渠道红利。基于物流成本和营销渠道的考虑,跨国公司总是避免进口某一国家的原材料,尤其是当其计划再将生产加工好的产品返销给该国的消费者时,更可行的方法是在这些原材料所在国进行生产加工。
利用研发技术红利。由于国际研发技术水平不均衡,各公司都竞相在研发水平高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目的就是学习利用国外的研发技术,然后将这些技术在全球子公司普及,以提高整体技术水平。
(作者系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