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自由贸易协定对亚洲经济体的八点影响(解析二)
自由贸易协定:亚洲的选择
博鳌亚洲论坛日前发布了《自由贸易协定:亚洲的选择》报告。《自由贸易协定:亚洲的选择》报告系统研究了涉及亚洲经济体的主要自由贸易协定,分析研判了自由贸易协定对亚洲经济体的影响,并为促进自由贸易协定在亚洲的更好落实、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出了政策建议。
报告第五章对自由贸易协定对亚洲经济体的影响做了八点总结,今天摘取的是其中最后四点影响的具体解析。(注:报告中所呈现的相关统计数据仅截至报告发布当日。)
亚洲自由贸易协定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越来越多的亚洲经济体加入自由贸易协定,问题和挑战也层出不穷。首先,随着自由贸易协定数量的增加,重叠规则越来越多,企业也越来越难以运用自由贸易协定获利。这一问题在中小企业身上尤其突出。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管理能力水平有限,受此局限,政府难以帮助企业进行宣传,协助其参与自由贸易。亚洲自由贸易协定中包含多项原产地规则(ROO),中小企业很难承担相应成本,从而给它们造成了沉重负担。
亚洲要通过全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加深经济一体化,还需要解决另一个挑战:亚洲缺乏有力领导和有效的协同行动。在亚洲努力实现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东盟的经验最为丰富,但是,印度决定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而日本则希望提供一定的灵活空间,将印度留在协定之内,这些都考验着东盟的中心地位。
在世界范围内,内顾趋势日益明显,开放步伐停滞。“美国优先”、英国“脱欧”、加泰罗尼亚寻求独立、民族主义政党在欧洲选举中占据优势。造成反全球化的因素很多。一些人将收入不平等加剧归咎于全球化。其他一些人则担忧,消费对生存气候的影响,深深地根植在当前的制度之中。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反全球化情绪促使政治家转向内顾政策,以捞取政治利益。一方面,各国的政策转向,尤其是过去引领经济开放的先进经济体的政策转向,大大扭转了原来有利于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另一方面,这种变化可能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指出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能充分替代开放的世界体系,即使是覆盖范围广泛、内容多样化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也无法完全做到这一点。
中国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
过去50年,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经济向东亚转移,其中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与世界经济成功接轨。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此后相继与东盟以及其他邻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已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大国,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已成为亚洲大多数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2000年,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在其总出口额中的占比不足3%,2019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14.3%。中国能否积极加强与邻国的联系,关乎亚洲能否维持其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2000—2019年,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六国在全球贸易商品中的占比从20.8%升至29.7%,上涨近9个百分点(见表5.2)。
今后数十年中,中国将凭借其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强劲实力,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国不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也是这一进程的驱动者。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BRI),以期加强亚洲各国以及亚洲和欧洲在基础设施、制度建设和文化等领域的联系。中国还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为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资金。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其对亚洲的影响
CPTPP设定的贸易标准很高,其中的规则将给缔约国带来巨大利益。例如,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采用完全累积(FullCumulation)规则,这意味着缔约国的企业只要使用了从其他成员国购入的生产资料,就有资格获得区域内关税优惠待遇。该协定将累积规则适用于原产地规则,其他成员国生产的中间商品/零部件均将作为CPTPP规定的产品,享受免关税待遇,从而促进成员国的经济进一步融合,并促进成员国的生产网络和供应链的使用。
根据政府采购协定,CPTPP成员国的供应商可以竞标其他成员国的中央政府采购合同。政府采购市场向加入了政府采购协定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开放。在CPTPP成员国中,本来只有日本、新西兰和新加坡加入了政府采购协定。但通过这种做法,CPTPP也开放了其余8个成员国的政府采购市场,即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马来西亚、墨西哥、秘鲁和越南。
根据CPTPP,外国服务供应商和投资者可享受国民待遇。换言之,除某些敏感领域外,CPTPP成员国不会区别对待外国企业和本地企业。值得注意的是,CPTPP禁止政府对外国企业实施诸多限制,包括禁止对外国企业施加技术转让要求等业绩要求以及禁止限制外国企业的资金转移。
此外,CPTPP还禁止为国有企业提供特殊待遇,以避免不公平竞争优势。在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国有企业在其各自的市场占据着垄断地位。CPTPP的这一禁止规定使外国企业有可能在这些国家扩展业务。此外,知识产权协定和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加大了对智力资产的保护,强制东道国履行其义务,以起到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
此外,CPTPP还限制成员国制定本国的数据本地化法律。非个人数据的自由流动是实现数字经济的前提,而数据本地化法律或境内数据存储要求会限制数据的自由流出。更重要的是,数据本地化法律会对中小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CPTPP制定了数据共享规则,这是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又一有力工具。
很多研究对CPTPP的影响做出了定量估计。根据Petri和Plummer(2016)估计,在加入最初提出的TPP后,成员国的实际收入将增长1.1%;所有成员国的实际收入都将增加,而一些非成员国的实际收入会有所下降。这一估计与人们对自由贸易协定的预期一致:成员国将因“贸易创造效应”而获益,而非成员国则将因“贸易转移效应”遭受损失。在我们关注的亚洲成员国中,越南预期获益最大,其实际收入将增长8.1%,马来西亚(7.6%)和文莱(5.9%)紧随其后;越南和马来西亚的经济增长最快,出口预计将分别增长30.1%和20.1%,流入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将分别增长14.4%和17.2%,明显高于其他成员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Institute)的研究表明,加入CPTPP后,到2030年,成员国的贸易将增长6%,实际收入将增加1%。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及其影响
贸易的去全球化趋势可能会长期持续,今后的全球贸易生态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亚洲各经济体的持续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贸易,对它们而言,这一消息并非利好。因此,亚洲各经济体别无选择,只能深入发掘区域市场潜力。在这种背景下,加入RCEP是一个明智的选择。CPTPP寻求达成全面的高标准规则,与之相比,RCEP意在实现均衡发展和更具包容性的合作。考虑到成员国发展水平差异很大,RCEP在很大程度上兼顾了各发展阶段国家的利益诉求,实现90%以上的货物零关税覆盖要求是巨大的成就。
东盟在RCEP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谈判以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六国签署的多个“10+1”自由贸易协定作为基础展开。RCEP发挥了区域内经贸规则“整合器”的作用。通过RCEP,中国、日本、韩国三国首次形成了相互之间的自由贸易安排,这有助于推动未来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不过,印度在2019年退出了RCEP谈判,使RCEP暂未能覆盖这个超过13亿人口的广阔市场。然而,在RCEP领导人联合声明中,领导人们重申RCEP对印度保持开放,“大门将永远敞开”。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评价RCEP的签署是“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胜利”。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多国政策更加内顾的背景下,RCEP做出对开放、包容和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的共同承诺,提升经济信心、增强区域供应链,进一步促进区域和全球经济复苏。RCEP将推动各成员国经贸进一步融合,降低交易成本及商品价格,增加投资便利性,拉动经济增长,使区域内各国和消费者从中受益。据估算,RCEP将使全球经济总量增加1860亿美元,成员国GDP增加0.2%。
相关阅读链接:
报告|自由贸易协定对亚洲经济体的八点影响(解析一)
https://www.investgo.cn/article/yw/tzyj/202103/535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