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在阿根廷投建风电项目群的两点启示

发布日期:2021-02-09 09:10:32来源:新华丝路作者:
金风科技集团投资、中国电建承建的阿根廷赫利俄斯风电项目群,在投资、建设、运营上的实践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近日,中国企业承建的阿根廷赫利俄斯风电项目群罗马布兰卡一期、三期两个风电项目并入阿根廷国家电网系统,标志着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截至目前,风电项目群的4个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图为罗马布兰卡风电项目一期和三期变电站 

赫利俄斯风电项目群包括5个项目,分别位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和丘布特省,是中资企业海外投资为数不多的项目群形式。5个项目装机容量总计355兆瓦,全部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为当地提供16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满足36万户居民用电,每年可让阿根廷减少燃烧标准煤65万吨,减少碳排放180万吨。 

去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项目群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以米拉马尔风电场项目为例,项目所在的阿尔瓦拉多将军大区地处潘帕斯草原与大西洋的交汇带,和许多海滨城市一样,旅游业是当地的产业支柱,当地夏季旅游仅能持续三四个月,经济发展缺乏稳定动力。 

阿尔瓦拉多将军大区区长塞巴斯蒂安·伊亚南托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风电场顺利实现并网送电,对当地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建设为当地300户家庭提供了工作,今后能为阿根廷提供了价格更低、更加环保的清洁能源,也为当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 

据金风科技阿根廷董事总经理凌培田介绍,企业与当地分包商在疫情期间不断调整防控预案和防控措施,积极采购和储备防疫物资,在配合当地政府防疫要求的同时,向米拉马尔市政府捐赠防疫物资,并保障项目顺利执行。 

米拉马尔风电场项目克服疫情影响,于去年11月顺利实现并网送电,总装机容量达98.6兆瓦,在500多公顷的园区内建有一座132千伏升压站和项目营地。项目建设期间为当地提供了近600个工作岗位,中国企业还组织职业培训,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电力行业人才。 

在米拉玛尔风电项目并网发电庆祝仪式上,阿根廷各界代表表达了对风电项目的赞赏和期许。作为当地环保组织一员的拉迪萨介绍说,米拉玛尔风电项目建设过程中两国专家对环境影响进行了充分评估,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当地环境的破坏。从最初的反对到逐渐了解,风电项目的绿色生态理念赢得了当地人们的支持。 

记者调研了解到,金风科技集团投资、中国电建承建的阿根廷赫利俄斯风电项目群,在投资、建设、运营上的实践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一是项目群管理模式,具有较为明显的集群效应和成本优势。 

一方面,采取项目群管理模式,由统一的项目团队进行集群式管理,由于每个项目的工期进度有差异,很多人员得以同时推动多个项目,减少了人员以及配套的各项投入,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由于项目群规模大,能够有效地和分包商、供应商进行采购谈判,比如大件物流、吊装和清关等均选择了在5个项目上使用最有竞争力的同一家公司,有效地降低了分包成本。从另一个角度看,5个项目同时推进,各个项目上好的做法可以在业主和承包商处得到消化,并及时推广到其他项目上。 

中国电建阿根廷分公司总经理涂水平表示,中资企业投资并建设的赫利俄斯风电项目群规模大,是阿根廷经济危机、债务屡陷违约的背景下为数不多继续推进建设的外商投资项目,阿根廷政府、企业、媒体和民众均非常关注。 

涂水平认为,由于国家风险居高不下,获得外商直接投资一直是阿根廷的一大难题。赫利俄斯风电项目群总投资金额约8亿美元,是近年来阿根廷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之一,提高了阿根廷的外汇储备,有利于树立市场和投资者信心,同时,项目群建设期间创造了1500多个工作岗位,拉动了当地就业,提高了当地民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二是中企在国际市场上的本土化经验,为项目群建设提供支撑。 

受全球新能源浪潮影响,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在美洲、欧洲、澳洲以及东南亚、非洲等国投资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金风科技在南非、阿根廷、澳大利亚推进多个风电项目的投资建设,中国电建在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国投资建设了风电项目。 

涂水平告诉记者,各国别国情存在差异,但一些共性经验值得总结。以劳工管理为例,拉美国家尤其阿根廷劳工政策严苛,较难引进中国劳务。有些国家允许大量使用中国劳工,项目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中方人员,施工进度相对较快,但在疫情影响下许多国家航班中断导致中方人员无法复工或复工成本极高。而阿根廷项目群的建设因为一开始就采取属地化策略,全部使用当地劳工,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以当地人为主,疫情之下用工成本反而低了,复工速度快了,效率也更高了。这也是项目群几个项目都能够在疫情期间发电的最大“秘密”。 

技术方面,由于建设习惯和标准差异,原本在国内4-5个月就能完工的变电站,在当地至少要花费1年以上的时间,这大大超出了项目建设团队的预期,因此也花了大量时间来说服阿根廷相关管理部门对有关要求进行调整。所幸的是,在工程初期项目团队就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攻坚突破,才避免了更长时间的消耗和更大的损失。因此,任何工程项目都要加强对当地标准、规则的研究和认知,否则可能在看似简单的地方犯错。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