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投资协定为中国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
近日,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引起了各方关注。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中欧投资协定将有力拉动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的复苏,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增强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信心,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中欧两大市场的重要贡献。
优化营商环境亮点多
作为一项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赢的协定,中欧投资协定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着眼于制度型开放,谈判成果涵盖了市场准入承诺、公平竞争规则、可持续发展和争端解决四方面内容。
在市场准入方面,中欧投资协定采取的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模式,而且中方首次在包括服务业和非服务业在内的所有行业以负面清单的形式作出了开放的承诺。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本身不歧视外资,但对企业设立运营造成重大影响的市场准入限制,双方还将承诺在大多数经济领域不对企业数量、产量、营业额、董事高管、当地研发、出口实绩、总部设置等实施限制,并允许与投资有关的外汇转移及人员入境和停居留。
在公平竞争规则方面,协定立足于营造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双方在协定中就企业补贴、透明度、技术转让、标准制定、行政执法、金融监管等与企业运营密切相关的议题达成了共识。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从此次协定的主要内容来看,有四大亮点。
一是双方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准入,比如中方投资欧洲市场的电力、新能源、金融、商务服务和租赁以及一些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等,未来将面临的障碍更少,投资效率将更高。同时,欧盟在中国的电信、计算机、云计算、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市场准入要求也能得到满足。
二是在尊重知识产权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欧洲是发达经济体,中国现在也致力于推动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保护知识产权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双方联手在投资协定中就知识产权条款作出了明确安排,是双方共同落实好协定、共同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三是在公平竞争方面,投资协定致力于外资和本国企业都能按照国民待遇的要求在市场上公平竞争,在投资环境监管程序上有比较清晰、公平和透明的制度安排,这使得双方企业在准入前和准入后能够享受到比较充分的国民待遇,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效率和发展水平。
四是在支持可持续发展方面,投资协定对环境保护和劳工标准都予以了高度关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保和劳工保护是全球的发展方向,也是走向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要路径。特别是中国还提出到2030年碳排放达峰值等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到更好。因此中欧的联手推动有利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双方企业互惠互利
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表示,高水平的市场准入承诺将为双方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高水平的公平竞争规则将为双边投资提供了更好的营商环境。双方都拿出了高水平和互惠的市场准入承诺,所有的规则也都是双向适用的,将为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惠及中欧双方企业乃至全球企业。
中欧投资协定给我国相关行业带来了哪些机遇呢?对此,张建平认为,就行业而言,只要是属于附加值比较高、在全球有竞争力的行业都会在欧洲寻找到自己的投资标的。比如电子信息和通信设备行业、机械制造行业、汽车制造行业、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等。在投资方面,欧洲的农产品很有市场价值;在服务业方面,如商务服务、租赁业、金融业、医疗卫生以及教育、环保等方面都会有更多的市场机遇和市场空间。
与中欧贸易的持续增长相比,中国与欧盟的相互投资在低水平运行,与双向巨量贸易严重不匹配,成为了中欧合作的短板。张建平认为,目前欧洲在中国每年投资额为100多亿美元,在中国每年实际使用外资1400亿美元的盘子中所占比重有限。在此投资协定的推动下,欧洲一些高附加值产业,如金属制品行业、汽车以及机械制造、高端装备、金融、医疗教育服务等都有希望在中国进一步扩大投资。
“最近几年由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跟中国掀起经贸摩擦,对欧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致使中国在欧洲的投资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今后在中欧投资协定的支持和保护下,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将会长期稳定地进行。”他说。
不过,他也表示,尽管中国企业和欧洲企业在新的全球供应链、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体系中迎来协作配合的新机遇,但是不可否认,欧洲企业加大在中国的投资会对中国国内相关行业产生竞争压力。
“从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和趋势来看,竞争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压力之下寻求创新和突破,寻求真正有效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有利于推动我国更高质量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的双循环发展。”张建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