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双循环发展的“天然伙伴”

发布日期:2020-11-13 15:43:10来源:微信公众号 中国投资参考 作者:许利平
2020年1-9月,中国对东盟全行业直接投资107.2亿美元,同比增长76.6%,东盟对华实际投资金额为54.7亿美元,同比增长6.6%。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中国与东盟贸易和投资逆势双增长,并且中国与东盟首次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这充分表明中国与东盟合作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中国投资参考,本网获授权转载)


导读

深化中国与东盟合作,是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中国与东盟发展战略高度对接,形成产业、跨境经济合作区、工业园等立体连接网络;通过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海洋合作等领域合作,拓展中国与东盟合作空间

●以疫苗合作和共推复工复产为抓手,共同抗击疫情

●挖掘潜力 培育新的增长点

●加强战略对接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坚持多边主义 推动全球自由贸易体制建设

2021年,我们将迎来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近30年来,中国与东盟合作从黄金10年走向钻石10年,成为亚太地区最富内涵和最具成效的双边合作,业已成为引领地区合作的重要典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与东盟合作正开启新阶段,进一步提质升级。

根据商务部统计,2020年1-9月,中国与东盟贸易额4818.1亿美元,同比增长5.0%。同期中国对东盟全行业直接投资107.2亿美元,同比增长76.6%,东盟对华实际投资金额为54.7亿美元,同比增长6.6%。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中国与东盟贸易和投资逆势双增长,并且中国与东盟首次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这充分表明中国与东盟合作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

面对疫情常态化防控,未来中国与东盟合作将可能围绕以下几个重点方向展开。

以疫苗合作和共推复工复产为抓手,共同抗击疫情根据近期东盟地区知名智库——印尼外交政策协会(FPCI)开展主题为“评估现状、展望未来”中国—东盟关系民意调查,94%的受众表示未来中国与东盟合作是疫苗合作。中国作为较早感染新冠疫情的国家之一,具有对病毒毒株分离和研究的时间窗口优势,发挥体制和技术的比较优势,中国成为全球疫苗研发的领跑者之一。现在中国已有4支疫苗在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多国开展第三期临床试验,并加入了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政府将切实履行在疫苗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后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优先考虑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需求,帮助东盟彻底战胜疫情。

历史上,无论是金融危机,还是非典、禽流感等,面对突如其来的非传统安全危机,中国与东盟共同具有深厚的危机驱动合作意识,都能较好地化解危机。这次疫苗合作就是联合应对危机的一次尝试,将在疫苗研发、使用和生产等各个环节开展合作,甚至这次中国的生物医疗公司还与个别东盟国家就疫苗生产技术转移达成了合作协议,这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与东盟共同构建健康卫生共同体的决心和意志,增强了彼此信任,这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合作奠定了扎实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

此外,有效的复工复产是抗击疫情的坚强保障。随着中国与东盟对疫情防控合作进入新阶段,多措并举,开展复工复产合作成为历史的必然。目前,中国先后与新加坡、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尼等东盟国家建立了人员往来“快速通道”和物资流通“绿色通道”,恢复多个东盟国家的直飞国际航班,并积极推动探讨两大通道区域化和网络化,以稳定地区产业链、供应链,拓展疫情催生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为各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挖掘潜力 培育新的增长点

2020年为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双方在数字经济合作潜力巨大,成为双方合作的新增长点之一。根据近期社交媒体脸书和贝恩咨询公司联合发布《东南亚数字消费者报告》,到2020年底,东南亚数字消费者将突破3亿,占本地区15岁以上人口的69%,到2025年,东南亚数字消费者支出将比2020年增加3倍,从530亿美元跃升至1470亿美元。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中国与东盟开展数字经济合作符合双方共同的发展诉求。近年来,双方在数字基础设施、电子商务、数字技术研发等重点领域内的合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当前,双方的数字经济合作仍然面临着地区企业数字化水平不足、地区数据本土化政策、跨境物流与支付体系不健全、域外大国的恶性竞争以及新冠疫情等方面的挑战。双方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统筹规划,积极应对。在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已俨然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引领。未来,中国与东盟应当继续完善沟通机制,丰富交流平台,深挖合作潜能,强化双方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推动地区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以及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2021年为中国与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双方在绿色发展方面可以探索新的增长空间。中国与东盟双方可以在减贫、能源、环境保护、区域一体化、气候变化、灾害管理等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以减贫合作为例,针对东盟部分国家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中国—东盟减贫合作找准重点,精准发力,在农业水利、修桥筑路、扶贫济困、人员培训及经贸投资等方面同时着力,取了良好效果。

以海洋合作为平台,共建蓝色海洋经济伙伴关系。根据《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确定了双方关系的未来方向,鼓励双方建立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中国和东盟大多数国家同为沿海国家,区域优势明显,海洋资源丰富,在海上合作领域已建立良好交流合作关系。建立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机制,促进相关合作走稳走实。合作重点聚焦区域海洋治理、海洋生态保护、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旅游、海洋防灾减灾等经济民生和社会人文领域,循序渐进,稳步开展。通过定期开展技术交流,共同提升海洋空间规划专业能力;合作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社会经济与海洋资源平衡发展;加强海洋产业合作,围绕产业政策、生产技术、投融资、产品推广应用等加强信息分享、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协同促进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合作研发和共享,提高海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能力,为沿海地区民众福祉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务;完善海洋金融体制,保障海上开发,支持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加强战略对接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战略对接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前提。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共建“一带一路”的落脚点,稳步推进“一带一路”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深化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互联互通建设。作为泛亚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老铁路全线75座隧道顺利贯通,多个车站即将封顶。雅万高铁、金边—西哈努克港高速公路、中泰铁路和中马东海岸铁路等重大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有些项目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

推动“陆海新通道”与澜湄合作机制对接,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陆海新通道”是一条贸易和产业合作的大通道,向北可以通往中亚和欧洲,向南连接东南亚和南亚。一旦澜湄合作与“陆海新通道”相结合,湄公河地区国家的商品就可以直接进入中国中西部大市场,同时也可辐射到中亚和欧洲市场。有关方可以通过政策沟通和顶层设计,支持口岸便利化、规则标准互认、数据信息共享以及更好水平的贸易联通,带动产能、跨境经济、工业园合作,加快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建设。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环太平洋贸易圈和环印度洋贸易圈的交汇处,承担着引领环太平洋贸易向环印度洋贸易转移的重任,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经济等高技术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泰国的东部经济走廊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在机器人、航空物流、生物燃料和生物化学、医疗中心、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具有良好潜力。二者对接合作,互补性强,可以共同推动各自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坚持多边主义 推动全球自由贸易体制建设

当今世界,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不断上升,对全球自由贸易体制造成了极大负面冲击。10+3合作机制是东亚合作的主渠道,也是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在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立场相似、利益相通,为多边合作注入更多的正能量。11月举行的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有望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将是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与维护,体现了合作共赢的时代理念。

2020年是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成10周年,2019年双方签订了自贸区升级《议定书》,这大大推动了双方的贸易和投资,一大批东盟国家的大米、棕榈油和热带水果等优质农副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全球自由贸易体制实施的典范。中国与东盟应共同支持开放包容的自由贸易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支持多边主义,反对以本国利益为线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总之,深化中国与东盟合作,是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一方面,中国的发展战略与东盟发展战略高度对接,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平台,将形成产业、跨境经济合作区、工业园等立体连接网络;另一方面,挖掘新的增长点,通过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海洋合作等领域合作,拓展中国与东盟合作空间,促进新发展格局的行稳致远。

编辑 | 张梅 

设计 | 大米

本文刊于《中国投资》2020年11月号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