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走出去”金融风险,专家建议设立“一带一路”结算银行

发布日期:2020-10-23 11:43:58来源:经济观察报作者:李晓丹
中国企业“走出去”和金融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进程中,遇到哪些金融风险?如何加强金融安全保障?专家建议建立对外国投资的安全审查机制;设立“一带一路”的结算银行,避开美国的长臂管辖。

“双循环”之下,经济金融安全成为紧要问题。

在10月19日,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举办“中国企业‘走出去’防范金融风险专题研讨会”上,华夏新供给经济研究院院长贾康表示,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范围内投资环境有所恶化、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上升的情况下,打造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成为必然选择。

“在双循环中,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推进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在现代化路径上发展的要义,其中就包括中国企业更为积极地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参与海外投资。而在这个过程中,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拓展、开展相关业务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贾康说。

中国企业“走出去”和金融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进程中,遇到哪些金融风险?如何加强金融安全保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张承惠指出,中国企业海外遇到如信息泄露等金融风险,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中资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不足,二是国外的金融监管模式和监管重点和中国存在巨大差别,中资金融机构尚难适应,三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打压力度不断加大,致使中资金融机构在服务“走出去”企业方面的服务缺失,中国企业只能依赖外资金融机构提供相应服务。

张承惠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参考国外经验,建立对外国投资的安全审查机制;第二,设立“一带一路”的结算银行,避开美国的长臂管辖;第三,提升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第四,加快中国金融体制机制的改革,使大多数金融机构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加快技术和咨询服务行业的国产化,减少对外资金融机构的依赖,提高金融监管的科学性和对市场的适应度,逐步使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形成合作式的监管。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针建议打造一个中资银行服务中资企业出海的数字化平台,形成中国企业链接金融机构的平台,各家金融机构同时在线,为中国企业提供跨境的贸易结算、投资、融资、交易、租赁等多方面的服务。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合伙徐阳表示,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体量越来越大,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主要风险包括境外上市融资的风险、境外投资并购的风险、汇率的风险、反垄断风险、债务风险、政治风险等六个方面。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从实体企业角度分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诸如市场、规则、金融、政治、发展阶段性差异等风险,指出中国企业往往会忽视所在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差异所带来的文化风险。他表示,从全球化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无论国家还是企业的发展都来自开放,同时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应注重防范各类风险,要把握好企业、政府、第三方(国际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定位,做好在境外投资经营活动的自身安全防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原巡视员、研究院魏加宁指出,关键还是要把握好中美关系大的走向,从国际大格局来研判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的困难。

针对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的问题,魏加宁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可以参考日本等国家与美国解决贸易摩擦的经验教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要善于以柔克刚,避免硬碰硬,同时要在有所作为方面,在与外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过程中,要设立必要的屏蔽机制,强调契约精神,保障金融安全;二是要学习日本的做法,中国的金融机构要跟中国企业一起“走出去”,为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三是全球化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不可能什么都自成体系,都要“大而全”,“小而全”,中国企业要在某些重点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做精做强,在产业链中某些关键环节技术或设备成为“隐形冠军”,从而形成相互制约、互利共赢的局面。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