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公益“走出去”助力中企更好“走下去”

发布日期:2020-09-17 09:20:38来源:中国经营网作者:屈丽丽
目前中国公益组织走出去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公益的现状也还是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海外中资企业的慈善责任专业性不足。

“经常会有很多人问我们,说中国还有很多的穷人,为什么你们要到海外去做公益呢?” 

针对这一问题,9月15日,在《中国经营报》社与中经未来联合举办的“全球视野 责任共享”202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上,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陈红涛以“大爱无疆-民心相通”为主题分享了中国公益要走出去的原因,现状以及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公益的分析和建议。 

在陈红涛看来,“公益就是实现民心相通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中国公益走出去,是对历史上中国最困难最有需要的时候获得的境外捐赠的回馈,是帮助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的重要手段,同时,负责任的‘走出去’还有助于中资企业更好地‘走下去’,有助于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与国际公益如此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公益组织走出去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公益的现状也还是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海外中资企业的慈善责任专业性不足。 

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布的《中资企业海外社会责任蓝皮书(2016~2017)》显示,“中资企业海外社会责任平均发展指数为25.67分,整体处于起步者阶段,六成企业得分低于20分,仍在“旁观”。 

对此,陈红涛建议,“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需要重塑公益理念,将国际公益纳入企业公益规划;完善公益管理机制,包括资金、机构、制度等制度;要融入当地,尊重当地,了解所在国的文化、思维与行为习惯;通过与NGO携手,开展海外公益项目,扩大项目成效,实现协作与共赢。” 

原因:中国公益为什么要走出去? 

事实上,对于中国公益为什么要走出去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很多人站在不同的维度思考这一问题。 

在陈红涛看来,中国公益要走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大爱无疆、回应国际社会的需求与期待。爱心不分国界,在2015年联合国制定通过了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议程,呼吁大家共同关注全球有关贫困、饥饿等17项发展议题。据联合国一些相关组织的数据所显示,目前全球还有8.84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1.21亿名儿童和青少年失学或辍学,6.9亿人每日食不果腹,受疫情和蝗灾双重影响可能使这一数字进一步上升,全球仍有2600万的难民,他们的生活都是非常的艰难的,需要更多的人道主义援助。 

回顾一下,其实在中国最困难最有需要的时候,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捐助,包括今天我们仍然有一些来自境外的捐赠。从2007年至2012年,每年境外捐赠额约98.15亿元,境外捐赠平均占比约14.10%。我们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在我们有能力的时候,应该也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将爱传递下去。 

第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已经越来越全面的融入世界,我们需要向世界人民呈现一个更加立体的中国人的形象。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投资者在国(境)外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3.92万家,分布在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9822.7亿美元。2019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已经突破1.5亿人次。 

不仅如此,2019年新增的留学生将近90万人,目前在海外留学的总人数已经突破了160万人,中国留学生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因此现在我们走出去的,也就是世界人民看到的,更多的是来赚钱的中国人,来留学的中国人,来旅游的中国人,来交流的中国人,但是可能看到的相对比较少的是做公益的中国人。那么如何让世界人民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国人民,我觉得国际公益这块短板应该补上。”陈红涛表示。 

第三个原因,负责任的“走出去”有助于中资企业更好地“走下去”。 

这里面又包括三个层次。首先,负责任的“走出去”是国内外共识,国际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社会责任的国际原则、我国政府也相继颁布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法规。其次,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声誉和品牌,更好的融入当地社会。再次,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改善竞争环境、获取生产资源、降低长期成本。 

第四,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企业也好,民间组织也好,我们应该积极的去响应和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当中来,那么在一带一路的五通当中,民心相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公益就是实现民心相通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现状:中国公益走出去仍处于探索阶段 

对中国公益走出去的现状,陈红涛从政府政策、公众理解、公益组织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国际化发展历程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首先,在政府政策方面,政府支持民间机构走出去态度进一步明确。 

比较重要的政策包括:2015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61号文《关于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活动的通知》;形成了7部委牵头、36家部委和大型国企参与的工作机制; 2016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鼓励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 

其次,公众对国际公益项目理解逐步加深。 

“10多年前我们基金会进行国际化探索时,确实公众对于我们走出去开展国际公益还不是十分理解。随着有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走出去,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众支持与理解。”陈红涛表示。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我们在2017年实施过一个海外志愿者项目,仅有10个名额,最终有202人报名,录取比例达到了1:20,这种热情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再次,中国公益组织走出去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走出去的公益组织占总数的不到1%;在海外设立办公室的机构非常少,如在尼泊尔社会福利部注册的国际机构共有296家,来自中国的仅有1家;目前国际社会有约5500家不同国家的非政府组织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咨商地位,其中中国大陆地区有50家左右,占比不到1%。 

最后,中国扶贫基金会国际化发展历程经过了不断尝试的多个阶段。 

陈红涛表示,“自2005 年印尼海啸开始,我们开始走出国门,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和国际发展援助中不断尝试。经历了从‘不出国门的国际化’、‘出差式的国际化’到‘长驻式的国际化’的转变。” 

2015年以来,中国扶贫基金会相继在缅甸、尼泊尔、埃塞成功注册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正式成为了一家国际非政府组织。截止2019年底,24个国家或地区开展了国际人道救援和长期发展援助项目,累计受益人数近100万人次。 

分析: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公益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专业性不足 

陈红涛告诉记者,“因缺少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公益更详实的数据与相关研究,我们通过日常工作中与相关方的交流与互动观察,将中国企业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海外有业务的企业,另外一部分是没有海外业务的企业。” 

对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公益的现状分析,陈红涛认为,“总体来说大部分企业参与国际公益还是处于初期阶段,对于没有海外业务的企业,绝大部分企业现在还没有参与到公益当中来,大部分公益活动集中在国内,当然也有一些少量企业参与国际公益,但属于非规划性阶段。” 

“对于有海外业务的企业来说,大部分企业或多或少开展过海外公益,但是主体呈现的是非规划性的公益参与。有规划性地参与国际公益的企业,相对的数量还是比较少;当然也有极个别的企业是能够具备战略性地参与国际公益。” 

“所以,从整体来说,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公益的现状,还是处于一个起步阶段。”陈红涛表示。 

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布的《中资企业海外社会责任蓝皮书(2016~2017)》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现状,数据显示,“中资企业海外社会责任平均发展指数为25.67分,整体处于起步者阶段,六成企业得分低于20分,仍在“旁观”。 

“海外社会责任理念未能在“走出去”的中资企业中形成广泛的传播和认同,多数企业并没有将海外社会责任纳入日常工作和经营管理。重上层关系,轻社区责任;慈善投入不专业,社会效果差是海外中资企业的社会责任不足主要表现之一。” 陈红涛指出。 

对于海外中资企业慈善责任专业性不足的主要表现,陈红涛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缺乏规划:捐赠无战略,公益项目多而散,活动开展随意性大,不持续。二是缺少深入的需求调研:对社区需求缺少专业调研,而且后期缺乏效果跟踪和作用评估。三是重硬件轻软件:学校、医院交完钥匙后就不再有软件投入,捐赠效果大打则扣。四是仅以企业身份参与,受益社区有时不领情。五是深入社区不够,社会效益差捐赠后缺少感情投入,无中国员工或志愿者融入当地社区。” 

“在这些专业性不足的背后,有中资企业自身的困难问题,比如海外履责意识不强、资金规划缺乏、专人投入不足等,也有客观方面的挑战,比如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差异带来的复杂性等。”陈红涛表示。 

建议:与NGO携手,开展海外公益项目 

对于中资企业参与国际公益,陈红涛建议除了要重塑公益理念,将国际公益纳入企业公益规划,完善公益管理机制以及融入当地之外,还可以与NGO携手,开展海外公益项目,扩大项目成效,实现协作与共赢。 

这是因为携手NGO在海外开展国际公益有四点优势:“一是中立,NGO的出发点是国际人道主义原则;组织属性具备志愿性、公益性、中立性等特点。二是专业,这主要体现在项目需求调研、项目设计、项目执行、项目监测、项目传播等各环节都需要专业设计和执行。三是NGO会深入社区,对社区需求进行深入调查,人员进入社区面对面开展项目。四是创新,NGO会针对社区需求,创新解决方案,有效提升项目效果。” 

目前,中资企业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携手已经创造了多个海外成功的公益案例,比如徐工集团—非洲水窖项目、苏宁—尼泊尔学校综合援助项目、中国石油—苏丹母婴保健医院项目、中地海外—埃塞妇女职业培训项目、阿里巴巴公益—国际爱心包裹项目等。 

“在国际爱心包裹项目中,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阿里巴巴公益通过公益宝贝筹集资金,国际爱心包裹项目已为埃塞、乌干达、柬埔寨、蒙古等10个国家近40万名小学生发放了爱心包裹——来自熊猫国度的礼物。” 

Sunita Shrestha是国际爱心包裹项目的一名尼泊尔受益学生,来自尼泊尔奇得旺学校,她非常喜欢画画。但因为家境贫寒,她从来没有用过彩笔,直到她收到了来自中国的爱心包裹。Sunita找出自己原来的画用彩笔为之上色。“原来我的画都是黑白的,涂上颜色的那个过程让我觉得好开心。虽然知道中国是尼泊尔的邻国,但总觉得很远。但现在,我很想去中国看看……” 

显然,正是这样一个个非常暖心的受益人的故事,印证了国际公益对促进民心相通的积极意义与价值。 

不仅如此,为应对全球疫情的爆发和蔓延,中国扶贫基金会积极响应“丝路一家亲”民间抗疫共同行动,正式启动“我们和你在一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援助行动。 

截至8月31日,累计募集和调整国际抗疫资金627.25万,通过尼泊尔社区防疫洗手站项目在尼泊尔建立了234个洗手站,通过微笑儿童项目(粮食发放)向埃塞、尼泊尔、缅甸14271名儿童发放了粮食包,切实响应了当地社区最迫切的人道主义需求,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大爱无疆、民心相通,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中国企业、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的愿望与行动,传递中国人民的爱心,促进民心相通,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多做出一份努力与贡献。”陈红涛表示。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