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关于甘肃“一带一路”建设的建议
共建“一带一路”已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受疫情影响,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人员物资流动受到阻碍、企业面临压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更需要进一步稳步推进旗舰项目建设,创新交流合作方式,为“一带一路”发展开辟新空间,深化“一带一路”建设。
后疫情时代,甘肃需要跟紧时代潮流的发展,推进“一带一路”行稳致远,逐步增加贸易往来、加大国际货运班列的支持力度、推进健康丝路建设,发展中医药健康发展、推进我省旅游企业数字化转型。
一、逐步增加贸易往来,提升外贸高质量发展。当前,新冠肺炎正在全球流行,世界经济陷入停摆。即便如此,“一带一路”建设作为过去几年影响最广泛的国际合作倡议,仍然在疫情的阻力中稳步推进、落实。为了防控疫情,全球贸易活动遭到了重创,作为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一员,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明显下跌,进出口总额同比下跌6.4%。4月初,中国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已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受海外疫情影响,面临外围需求萎缩、订单流失等问题,为此中国商务部、工信部等部门和多个省份也进一步出台了扶持政策,其中鼓励和支持企业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仍然是这些稳定外贸政策的一个发力点。甘肃外贸企业应加强海外机构和企业管理、大力供应防疫物资、进口中亚国家粮油、出口我省工业产品和农产品、中药材及中成药等产品,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我省企业稳住对外经贸合作基本盘,更将加深企业与当地社会的联系,为进一步扩大经贸合作、促进甘肃省经济发展。
二、充分发挥甘肃省国际货运班列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中的作用。国际货运班列具有时效快、全天候、分段运输等独特优势。疫情导致全球物流不畅,全球贸易出现萎缩。在此背景下,国际货运班列的常态化稳定运行有助于货物和服务的跨境流动和企业复工复产,降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发挥了国际运输新动脉的作用。国际货运班列是甘肃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成果和良好示范。在全力保障国际货运班列正常有序运行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国际货运班列的运力和效益,继续拓展中欧及沿线国家的国际物流合作,为深化国际物流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出新的贡献。
三、中医药参与治疗,成为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方案”的亮点。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参与了抗疫全程。中药的使用有效的降低患者由轻症转重症的几率,通过使用中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也有明显的降低。同时,中医药干预对于康复患者的症状改善,以及复阳现象方面都起了一定的作用。甘肃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疫情发生以来,“甘肃方剂”在甘肃省新冠肺炎防治和支援武汉抗疫中发挥了独特疗效,为疫情防控作出贡献。“甘肃方剂”也走出国门,先后支援白俄罗斯、匈牙利、格鲁吉亚等国家,在这些国家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甘肃应加大中医药走出去力度,政策上制定中医药机构和企业国际产业化支持措施,鼓励中医药从业人员提升国际合作技能。在对外宣传推广上,从“健康丝路”的角度强调中医药在疫情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医药有希望成为全球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可以成为中医知识推广的渠道。丝绸之路也是药材之路,中医的方法与原理需要进一步的传播与研究。中医对基础医疗要求较低,有着其历史价值与多种治疗方式,疫情下可以给予医疗水平较差的国家更多帮助。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也是甘肃走向世界最好的窗口。
四、推进甘肃省旅游企业数字化转型,精细化发展的运营新模式。旅游业受疫情影响遭遇重创,但伴随疫情防控好转,疫苗研发进展工作的推进,疫情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旅游消费将会出现反弹作用,相信疫情结束后,旅游行业恢复是必然。“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蜿蜒1600余公里,现有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嘉峪关关城等7处世界文化遗产,丝路文化、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佛教文化、敦煌文化等文化交融互鉴。是国际旅游指南《孤独星球》评选亚洲十大最佳旅游地。未来旅游行业受疫情影响,营销和运营模式将会发生变化。疫情中人们长期保持线上消费、线上内容获取的习惯可能固化,转化为线上引流和获客的机会。我省旅游旅游企业可加大旅游产品线上数字化营销推广和获客服务部署,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加强全渠道组织和管控模式转变,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数字化转型。(作者:马玉田 兰州市政协委员,甘肃驻马来西亚商务代表处首席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