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后疫情全球合作 全面打造中欧工程领域命运共同体
背景
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与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以视频会议形式共同主持第八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双方围绕“开启后疫情时代中欧合作新局面,引领全球经济稳健复苏增长”主题,进行了深入、坦诚、务实、高效的讨论,就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经济治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世贸组织改革、扩大市场开放、数字经济、互联互通、金融和税务领域合作等达成一系列丰硕成果和共识。
今年正值中欧建交45周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特殊背景下,中欧愿共同努力,认真落实好习近平主席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视频会见以及第二十二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增进相互理解和包容,在不确定性中创造确定性,增强市场信心,共同推动后疫情时代中欧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
在欧洲疫情逐渐发展扩散,其中以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英国等为代表的欧洲主要经济体疫情爆发尤为猛烈,确证感染人数在3月份之后不断攀升。欧洲各国政府当前首要的工作重心是防范疫情和紧急经济救助。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被取消、紧急暂停或处于有限开工的层面。项目招投标工作转为暂停或是线上发标和电子在线投标。
疫情下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市场开发
由于欧洲各国,特别是欧盟为应对新冠疫情的传播而普遍采取了限制非成员国公民入境的边境管控政策,导致市场开发人员无法正常、便利地出入项目开发国。整体上与业主的沟通频次和沟通效果也受到影响。
同时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中国对往来的国际航班和旅行也制定了多样的临时政策。国际航班执行五个一政策,直至近期稍有放松。双向限制导致一线人员无法就位,原本正常开展的工作陷于停滞。
二、工程实施
疫情初期,国内采取限制人员流动、强力管控疫情发展的政策,同时国外的大批中方劳工回国过年,致使境外项目人员短缺。随着疫情发展,欧洲又出现第二波集中爆发,加之中国持续常态化疫情防范管控,带来项目现场出现持续性的劳工需求紧张,复产复工的压力骤增。
新形势下国际工程市场开发的积极应对措施
一、超前布局,系统谋划
市场前端介入,及时收集有关国别的市场情况,关注疫情下政府应对经济下行和民生问题持有的立场和采取的应对措施,例如有关经济刺激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安排等。提前对接有关当地资源,为具体刺激政策落地后快速介入,提早准备。
欧盟为应对疫情影响,拟出台未来三年总计7500亿欧元的购债计划,以应对新冠疫情的冲击。欧洲各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例如罗马尼亚提出了重振经济计划,投资一系列公路、机场、医院等项目;英国宣布将斥资20亿英镑用于升级和改造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意大利和德国分别就恢复经济,扶持旅游业、服务业复苏提供了对应政策。
二、深度属地化
受客观条件限制,人员流动大幅减少,从中国前往海外项目的中方人员受到限制和管控,直接导致了办事效率的降低和成本的抬升。
新冠疫情防控下对中资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出了属地化的新要求,在深度属地化方面需要考虑加强工作。首先是民心的交流。当前疫情下,大量在外的中方人员仍然继续坚守海外奋战,虽然中方自身防护相对到位,但是考虑到欧洲各国因为社会文化、制度方面的客观原因所导致的防疫措施不到位等情况带来了大量的人员感染的案例,中国交建在欧单位积极协调国内外货源,向意大利、波兰、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等国的合作伙伴进行了大量的防疫物资捐助和防疫合作。通过特殊时期的人员交流,增进了双边合作伙伴的联系,降低了彼此沟通的界限。
其次是充分拓展当地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在中欧间人员流动接近冻结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布局资源,持续不断地保证市场开发活动的延续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各国已经逐步重启经济、恢复社会活动的情况下,中国交建充分调动有关国别的合作伙伴资源,主动沟通,获取当地最新情况和政策变化;主动邀请对方联合进行投标,或者是将商务运作的指挥权前移,中交在国内负责提供扎实的技术和商务支持,充分调动当地伙伴的主动性。例如中交与葡萄牙Mota-Engil公司合作,以联营体形式成功中标了墨西哥玛雅铁路一标段项目,成为共建利益共同体和中欧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又一成功案例。
三、设计引领,新技术、新模式引领
大趋势下,设计引领、前端开路逐渐成为共识。欧洲,特别是欧盟市场国别相对高端,各项技术要求、市场运作和招投标习惯在国与国之间都千差万别。传统的工程承包企业进入门槛高、难度大,可复制性的经验少,重复建设任务重。对于高端国别市场的开发,应该充分重视设计和技术的引领作用。
采用设计先行,技术资源深度参加市场活动的安排,将会为企业踏入市场带来以下一系列的优势。首先可以全面了解掌握市场游戏规则,建立当地合作网络和信息来源网络。其次作为基础设施产业链上的靠前阶段,前期咨询和设计介入具有投入少、周期短、利润高、嵌入深的特点。
另外,设计、咨询引领在深度挖掘市场需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前端开展高端策划咨询业务可以着力创造需求,前期主动深挖市场需求、创造需求,对接国别政策和规划、发现潜在需求都是后期获得市场机会的抓手。同时大力推进全过程咨询业务着力满足需求端,推进工程总承包或与施工企业融合,做强设计-施工总承包一体化业务能力着力延伸需求端,后期探索项目运营管理业务拓展产业链广度。
科技的作用应该被更多地重视,前端使用新兴技术手段减少低效率的传统作业,增加精细、高效的技术投入,做到数据可以为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例如中国交建所属中咨集团积极开展北斗和高分遥感技术开发应用,受邀参与和欧洲航天局合作对地观测技术应用研讨,以及参与基于北斗系统的防灾减灾、智能交通网络建设应用。
命运共同体再思考
一、命运共同体
自2012年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提出以来,中国基建企业在结合自身情况的基础上,积极践行该理念,并在一个个的具体项目上让概念更加生动、清晰。欧洲作为地理上“一带一路”的西侧端点,是否能够认同和响应中国所倡导的命运共同体建设,对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的实现和落地意义重大。
以中国交建所属中国路桥承建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为例,作为欧盟成员国,克境内严格执行欧盟的建设标准。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积极邀请克罗地亚建筑工会访问项目现场,向对方介绍我方的劳工政策,应对疫情下劳工的卫生保健和津贴发放,维护员工权益和对员工人文关怀的措施,受到了当地机构和社会的充分认可。
二、系统性地看待、分析当前问题
中资企业可以加强投资,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总体发展利益融合,更好地实现项目所在地、所在国与中资企业所执行或投资的项目的良性利益互动,良性人员互动,则将会减少摩擦,增加共同点,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和舆论环境,实现双方或多方共赢。
作者:牛磊
单位: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
(综合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国际商报等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