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走出去” 让世界成为中国汽车的“人力资源部”

发布日期:2020-07-16 09:56:49来源:汽配圈作者:
相较于“引进来”而言,中国汽车企业在国际化人才建设过程中,“走出去”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更加艰巨。

尽管当下国际形势出现较大不确定性,但对于汽车产业而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中国汽车产业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已是大势所趋。

“这要求汽车人才发展,也要高度关注由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所带来的形势变化,将引才、用才由国内人才向国际人才转变,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真正做到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朱明荣表示,为此,我们必须全面加大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开放力度,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建更加优质的人才环境,达到延揽天下英才的目的。

“走出去”任务更艰巨

相较于“引进来”而言,中国汽车企业在国际化人才建设过程中,“走出去”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更加艰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中国车企还在起步和完善全球化发展体系的过程中,除了个别收购了跨国车企的自主品牌以外,大部分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海外只是设立了单独的设计、研发、制造以及销售机构等,一方面,汽车人才难以实现真正的“走出去”,另一方面,由于海外业务发展处于较为早期的阶段,中国车企鼓励和支持人才“走出去”的意愿也并不太强烈。

对此,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孙大文指出,人才的走出去,无论是到发达国家交流学习,还是支援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建设,都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人才的跨国家、跨地区、跨领域交流合作,有助于不同知识和技术体系的交流融合,催生更多创新灵感,有利于全球科技的整体发展与进步。

“因此,我们要积极促进多领域、多层次的人才跨国交流,为中国的科技革命提供‘智力’支持,为世界各国的协同发展与共同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孙大文如是道。

给华人精英更大舞台

与“引进来”相似的是,华人精英也是当前汽车产业实现人才“走出去”最好的选择之一。与本土人才相比,华人精英不仅拥有跨国车企的从业经验,而且长年在国外的生活经历,也让他们对海外汽车市场和当地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更加熟悉和了解,他们可以成为中国汽车人才“走出去”的“领头羊”。

“过去,我们跟随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脚步,但现在,我们开始拥抱世界,未来,则要引领世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认为,在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华人精英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作用,带领中国车企站上更大的国际舞台。

一位汽车企业人士建议,行业可推选出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华人精英,让其代表中国汽车产业在世界上发声,以逐渐提升中国汽车行业的影响力。“我们这些华人在与国际汽车产业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方面不存在障碍和困难,至少,我们可以不用翻译、秘书和司机。”他笑称。

让本土人才“勇敢”走出去

2014年,杨嵩升任日产北美市场营销负责人;2017年,潘庆出任捷豹路虎全球董事、捷豹路虎中国总裁及奇瑞捷豹路虎董事。这两则人事任命均在业内引起了震动,这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本土汽车人才国际化发展的不易和艰辛。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至今,可以说几乎集合了全世界最全的国际汽车品牌,但遗憾的是,即便中国已经连续九年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其发展经验极具参考和借鉴价值,可是像杨嵩和潘庆这样,能够在跨国车企里成为国际业务负责人的本土人才并不多。换言之,想要帮助本土汽车人才实现国际化发展,只能更多依靠中国汽车企业。

在这一方面,吉利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2017年9月,李春荣正式加盟吉利,担任宝腾CEO。当时朱明荣予以了高度评价,认为这开启了中国本土汽车职业经理人掌管国际品牌的先河,是中国汽车行业人才国际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之一。

值得期待的是,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踏上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像李春荣这样的本土汽车人才就能在更大的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而当他们充分展现出不输于国外优秀人才的实力和水平后,跨国车企也可能会因此加大任用中国本土汽车人才的力度。

“中国车企必须实施人才全球战略,尤其对于进入新常态的汽车产业而言。”最后,朱明荣给中国车企的国际化人才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勇于瞄准全球一流人才,引进和培养在世界汽车产业界具有话语权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

第二,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大力引进各国技术研发、高级技能、销售服务等各类人才;

第三,构建具有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的全球人才配置体系。

站在“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自信和底气,在人才全球战略发展过程中,响亮地提出:“世界就是我们的人力资源部。”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