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绿色金融中心发布报告:两国应继续合作鼓励投资绿色债券
6月22日,中英绿色金融中心发布了一份有关中英两国在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领域的合作报告:《韧性:扩大责任投资规模的经验与总结》。报告由美世咨询编撰,探讨了资产所有者和管理者将资金配置到可持续解决方案的有效措施。
中英绿色金融中心联席主席葛若杰爵士表示:“随着全球经济开始逐渐从疫情中复苏,投资者们在确保绿色和可持续性复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中英两国在全球绿色金融领域多年以来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也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竭尽所能继续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制定可持续的复苏之路。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鼓励中英两国的头部资产所有者和资产管理者进行合作,扩大可持续资产配置的规模。”
报告呼吁,中英两国主要投资者和管理人在中英绿色金融中心引领下建立 ESG 领袖论坛,重点探讨推动资本配置和扩大实体经济影响的战略、能力和产品。建议ESG 领袖论坛优先考虑以下方面:发展由领先投资者引领的扩展解决方案;通过新的中国尽责管理准则来加速推广;强调 ESG 风险因素对财务表现的重要性;加大信息透明度和披露力度。
中英绿色金融中心是伦敦金融城绿色金融倡议(GFI)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GFC)长期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加大绿债投资合作
图为:近些年来绿色债券市场规模的快速发展
报告指出,中英两国都在努力使各自的金融体系更为绿色,以实现国家层面的气候变化承诺。并且两国也都在积极寻求利用私募资金,以便更好地从新冠危机中恢复。
过去五年,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包括:作为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年)的一部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2016 年,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环保部与证监会合作推动建立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公司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证监会 2018 年修订并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2018 年发布《绿色投资指引(试行)》;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加入可持续证券交易所倡议,并就如何报告 ESG 问题向公司提供指导等。
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是,5月29日,《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发布,将中国绿色债券标准中争议比较大的煤炭清洁利用、火力发电类别剔除,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绿色金融部副主任曹明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标准和国际接轨,更有利于双方在绿色债券发行与认证方面的合作。
报告指出,中英两国应继续合作鼓励投资绿色债券,并扩大投资机会规模。在向低碳经济转型提供资金方面,绿色债券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就成功扩大国内绿色债券发行方面,英国可以向中国学习,包括运用新方法来补贴绿色债券成本、税收减免和其他激励措施,并鼓励发行绿色抵押贷款和资产抵押证券。中国也应继续对主权绿色债券发行进行审查,释放积极政策信号以刺激国内发行,从而改善目前发行规模落后于其它国家的情况。
据了解,目前,伦敦证券交易所有100多支绿色债券挂牌,募集到了跨7个币种,超过265亿美元的资金。中国工商银行于2017年在伦敦发行了21.5亿美元的“一带一路”气候债券,以支持可再生能源、低碳交通、能源效率、水资源可持续性等项目建设。2018年伦交所最大一笔海外交易就是工行发行的15.8亿美元认证气候债券,所筹集的款项用于为中国不同省份和巴基斯坦的多个陆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场,以及苏格兰的风电场项目融资。
报告还谈到了一些阻碍可持续投资的壁垒。一位英国受访者指出,中国资管市场的散户特性意味着"短期主义"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主要观点认为应由机构投资者来推动向长期思维的转变。扩大规模的壁垒还有绿债市场缺乏深度,可持续实物资产投资机会无法满足更广泛的市场需求,即机会规模无法达到大型投资者期望。一位管理人指出,他们希望投资于可持续林业,但机会规模使他们无法实施投资。漂绿也是很常见的问题,虽然管理人声称策略是可持续发展的,但事实可能却并非如此。比如将核心策略重新命名为可持续发展策略,但投资流程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有意义的变化。
疫情证明可持续投资策略韧性
报告指出,为了扩大中国的 ESG 投资规模,投资者需要理解 ESG 问题对财务表现的重要性,而这一理念已经逐渐成为英国投资者的主流观点。没有这一基础,ESG 问题将永远得不到真正系统性的综合考虑。英国市场上许多投资者都在开发专有的 ESG 评估系统和工具,以实现有竞争力的收益回报。中国暂未形成这一趋势,因为许多投资者会顾虑 ESG 整合带来的额外成本。英国的 ESG 领先机构经验表明,最终获得的收益会超过额外成本。
新冠疫情进一步证明,可持续投资方式和长期投资理念有利于投资者。ESG 高度整合的投资策略往往周期性不强,敞口多为科技和医疗行业,而正是这些行业在最近的市场环境中表现相对较好。新冠疫情很可能激发使经济和社会更可持续、更有韧性和更公平的投资策略。
曹明弟对记者分析称,疫情期间,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国外方舱医院建设涉及的环保设施和污水处理、各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等,都使绿色金融迎来发展机遇。此外,在推动复工复产、经济复苏,特别是中国重点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绿色金融的引入也十分关键。
“5G基站等新基建的运行年限较长,一旦建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可能在20年至50年不变。因此,在项目的设计、规划、建设阶段,就必须融入ESG投资理念,引用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进行制约和引导。”他说。
报告称,中英投资者正在重新审视他们的 ESG 理念,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政府正在努力实现经济和金融行业绿色化。在中国,政府注重发展绿色金融,鼓励国有资产所有者进行绿色投资,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能源领域。而在英国,2019 年出台的规定侧重于养老金计划的政策披露,推动更多方法不甚优化的投资者重新审视(或开始考虑)自身的 ESG 和气候变化理念。
助力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
报告指出,通过加强中英两国之间的跨境合作和投资,两国投资者都能从创新中获益。
英国很早就意识到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资料显示,英国2008年通过《气候变化法案》,2019年将零排放目标写入法律,承诺2050年前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在过去30年间,英国的碳排放量减少了42%,并实现经济增长三分之二,在低碳行业和相关供应链中,创造了近40万的就业岗位。
据报道,6月9日,英国国家电网称,英国自今年4月9日起,已连续2个月没有使用煤炭发电,这是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最长的“无煤”时间。英国政府的目标是在2025年之前淘汰煤电。
2019年7月,英国政府发布《英国绿色金融战略》,明确了金融行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起到的核心作用。
中国与英国在绿色金融领域有着密切合作。2016年,中英两国牵头,在G20杭州峰会期间,成立二十国集团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提交《二十国集团绿色金融综合报告》。同年,伦敦金融城发起绿色金融倡议组织,并与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成立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
在2017年第九次和2019年第十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上,双方政府在绿色金融领域达成了多项共识,包括更进一步加强在“一带一路”、信息披露、绿色标准、ESG责任投资、绿色资产证券化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合作。2018年,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起草和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力求将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议题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提升项目投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水平;启动了中英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 目前参与试点项目的中英金融机构已经扩大到13家;继续开展ESG责任投资以及跨境绿色资产证券化等领域的相关研究,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人参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投资。
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提到支持香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
曹明弟对记者指出,在此方面,中英合作空间巨大。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瞄准国际绿色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绿色金融投融资经验。英国在低碳技术领域的投资、绿色投资集团的发展、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具有深厚实力,中英合作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国际化发展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