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国际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发布日期:2020-04-07 09:10:30来源:国际商报作者:梅新育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中国有必要倡议用抗疫合作充实、丰富“一带一路”的内容,为引导、推动世界尽早走出险境多作贡献。

显然,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已经成为当前冲击全球经济政治的最大“黑天鹅”,给21世纪20年代从开端就投下了一道长长的不祥阴影。堪比大规模战争的患者和伤亡人数,越来越多地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崩溃或濒临崩溃,经济活动的戛然停顿,金融市场一再刷新纪录的巨幅震荡,民生物资供应的紧张和抢购风潮,开始露头的企业倒闭潮和失业潮风险,正在开启的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居民和市场参与者预期迅猛恶化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这一切完全有可能将世界推向1929-1933年大危机的境地。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中,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出口大国、连年快速增长的第二进口大国,作为替世界挡住了新冠病毒第一波全面攻击、又在新冠肺炎疫情野火烧遍世界之时率先终结本土疫情的“绿洲”,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中国有必要倡议用抗疫合作充实、丰富“一带一路”的内容,为引导、推动世界尽早走出险境多作贡献。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 

毫无疑问,新冠肺炎疫情已经高度“全球化”,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已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且这些国家人口占到了全球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尽管中国通过超强力度抗疫措施迅速止住了国内疫情蔓延,但中国之外确诊病例持续激增。3月8日,海外现有确诊病例数超越中国;3月16日,海外已报告累计确诊病例数量超过中国。 

如果疫情在人口稠密但医疗体系滞后、经济实力难以支撑抗疫行动的发展中国家全面蔓延开来,患者人数数以千万计、甚至上亿也并非不可想象。3月17日,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首次就新冠肺炎疫情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坦承国家无法承受封城抗疫的经济代价,不得不寄希望于未来大部分患者只是可以自愈的轻症,以及将要到来的炎热干燥天气,向世人揭示了这一令人悲哀的严酷现实。 

大国疫情拖累全球经济 

对全球经济而言,此次疫情的严重性在于,不仅承受新冠病毒第一波全面攻击的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也是本世纪以来历年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国家,大多数年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都在30%上下,最高甚至突破40%;而且在于越来越多国家疫情严重程度超过了中国,其中不乏经济和医疗卫生实力雄厚的西方大国,以及国际贸易枢纽国家。按笔者设定的指标衡量,截至3月20日,至少已有34个国家疫情严重程度超过中国。其中,除日本、加拿大以外的西方七国(G7)成员国疫情严重程度全部超过中国,27个欧盟成员国中有19个疫情严重程度超过中国,欧洲主要大国英、德、法、意等疫情严重程度全部超过中国,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疫情严重程度也远远超过此前预计。 

据笔者计算,多个发达国家疫情严重程度已经是中国的多倍,有些发达国家疫情严重程度竟是中国的十几倍、二十多倍。意大利死亡人数在3月20日就超过了中国,而该国人口尚不足中国的1/20。就世界经济贸易正常运行而言,上述疫情严重程度超过中国的国家名单中潜藏着颠覆性的巨大风险。 

首先,欧洲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疫情的“震中”。 

其次,美国疫情发展存在现实的失控风险。如果美国确诊病例绝对数量达到中国的水平(约8.1万例),那么其疫情严重程度就是中国的4倍还多;如美国确诊病例数达到10万、百万、甚至千万级别,其对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会是什么样的冲击? 

第三,一些国际贸易物流枢纽国家疫情严重程度已经超过中国,而且可能继续加剧。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等水道是全球贸易物流的咽喉要道,埃及、巴拿马、新加坡等国由此成为国际贸易物流枢纽国家,苏伊士、巴拿马两条人工运河水道的“咽喉”和“枢纽”地位尤为显著。如果这些国家人工运河水道管理部门遭到传染病严重侵袭时,对国际贸易物流的干扰可想而知。 

第四,不少国家确诊病例数存在严重漏检,因此大大低估了疫情严重程度。由于社会治理、基础服务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漏检,这一点自不待言;问题是不少发达国家同样落入了这一陷阱。3月中旬之初,英国首相约翰逊宣布“群体免疫”政策,即将对轻症患者实行不检测、不统计、不救治的“三不”政策,只检测和救治重症患者。据此,可以肯定,英国实际感染的患者人数大大超过官方报告的确诊病例数,而类似问题在瑞典、美国、日本等国家同样存在。 

全球疫情“绿洲”推动国际合作 

与中国之外疫情持续急剧恶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本土疫情正在快速走向尾声,全面复工复产正在有条不紊推进,国内复工率已超90%,中国由此成为全球疫情野火延烧中的“绿洲”。 

中国本来就是全世界遥遥领先的第一制造业大国和货物贸易出口大国,早在2009年建国60周年大庆之前就已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且10多年来地位越发巩固,在此次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中又成为率先走到疫情尾声的大国……所有这一切,决定了无论是为了本国利益,还是为了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中国都有必要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充实“一带一路”内容。 

为此,中国及其贸易伙伴有必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开展具体工作。 

(一)以全球抗疫应急需求为切入点推进贸易自由化 

中国愿意也有能力发挥全球抗疫物资供应“军工厂”作用,世界各国也需要中国发挥这一作用,但即使到了这样的生死关头,许多贸易伙伴在接收本国国民急需的抗疫物资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壁垒。 

首先是过度管制壁垒。在相当一批贸易伙伴国,中国厂家必须办理自由销售证书,方能进入市场;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发生疫情的国家往往在此紧急关头仍因循守旧,不开放绿色通道,防护用品仍需提前办理好注册,一般需要半年以上。 

其次是标准壁垒。如口罩。目前中国有1000多家工厂生产口罩,14亿中国人民正是凭借中国标准的口罩,在17年前赢得了抗击非典(SARS)的胜利,今年又在全世界率先赢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的胜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任何东西比这些事实更能证明中国标准的有效了。但多年来,海外市场上比较通行的医用口罩标准主要是NIOSH(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和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两大标准,不少外国政府在此紧急关头仍然无视中国抗疫的成功,株守NIOSH、FDA两大标准认证,导致中国1000多家工厂中能被国外政府普遍接受用作医用口罩者不超过十家。这样的做法对其它国家的人民而言有无好处,不言而喻。 

第三是交货期长。空运只适合极度紧迫的应急救援,或是外交援助;商业销售若实施空运,成本将大幅上升。 

根据上述情况,建议如下。 

首先,我们的贸易伙伴国向企业开放进口、运输、通关等绿色通道,取消销售证书等过度管制。 

其次,中国厂商可以开足马力供应符合NIOSH、FDA两大标准认证的医用口罩,但我们的贸易伙伴也需要正视中国标准抗疫物资实践检验的成功,接受中国标准医疗物资。同时放松管制,针对民用口罩等产品,改为实行类似日用消费品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 

第三,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合力,共同推进国际绿色通道建设,充分发掘中欧班列等国际铁路运输的潜力,以便中国抗疫物资商业性出口顺畅、快速运往海外销售市场。 

第四,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共同承诺不对正常国际贸易抗疫物资实施扣押、征用等措施,维护国际贸易秩序。 

(二)贸易伙伴国政府对当地中资企业、中国承建工程项目等必需的中方人员放行 

2010年以来,中国一直兼具世界最大国内建筑市场和最大海外工程承包国双重地位,又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新兴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对外直接投资和海外工程承包对中国及其贸易伙伴都堪称“双赢”。但在疫情冲击下,中国许多项目组受制于疫情而无法前往东道国启动工作,项目所需大批材料、设备也无法入场。而从中国抗疫实践来看,隔离和其它直接的治疗措施要想成功,前提是水、电、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基础服务供应充裕且稳定;中国的海外工程承包项目很多恰恰正属于基础设施、基础服务领域。 

有鉴于此,建议中国的贸易伙伴国政府正视中国国内疫情终结的现实,准许中国项目组、海外中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前往上岗。中方可为自己的外派人员按高标准提供核酸检测等认定措施,以确认中方派出人员身体健康、无传播疾病之虞。 

(三)维持国际贸易物流咽喉节点正常运行 

除了坚持开放经济、多边贸易之外,中国及其贸易伙伴还需要努力开展国际合作,帮助维持国际贸易物流咽喉节点正常运行,免受疫情冲击扰乱、打断。 

截至北京时间3月22日16时30分,新加坡、巴拿马疫情严重程度已经超过中国,且有持续加剧的趋势。巴拿马的疫情风险尤其高。巴拿马总人口421.2万,确诊病例达到244名,疫情严重程度即与中国相当;截至北京时间3月22日16时30分,巴拿马报告确诊病例245例,疫情严重程度超过中国。考虑到巴拿马与美国之间人员流动密集、美欧均未与巴拿马切断航空联系等因素,该国疫情持续暴涨的风险相当高。 

从官方报告的确诊病例数字来看,目前埃及疫情貌似尚不严重。埃及总人口9900万,确诊病例达到5742名,疫情严重程度即与中国相当。截至北京时间3月22日16时30分,埃及报告确诊病例294例;需再新增5448名确诊病例或确诊病例再增长18.5倍,疫情方能达到中国程度。但埃及人口极度密集,大众居住、工作环境相当一般,具备疫情大暴发的基础;而且,鉴于欧美不少确诊病例都与埃及有着密切的交集,估计疫情有可能已在该国社区较大范围扩散,只是因为检测手段不足等原因而未能及时查出、报告。 

有鉴于此,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与这些国家及其相关机构开展防疫国际合作,特别是要保证苏伊士、巴拿马两大运河管理局“免疫”,避免其疫情失控而严重影响全球物流,并传染别国水手船员。这是国际社会公利,也是埃及、巴拿马两国经济命脉所系。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