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美投资合作多点着力
中美两个大国的经济互补将继续将贸易和投资关系锚定在合作的轨道上。两国政府应该保持对话和协商。中国企业需要坚持不懈,加大在美国投资。尽管中美经贸科技摩擦给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带入了一个困难时期,但从长远来看,“投资美国”将继续提供巨大的机会。全球化智库(CCG)日前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20)》提出诸多建议,为促进中美投资合作献策。CCG副主任,中国驻纽约、旧金山原商务参赞何伟文也为投资美国提出了具体策略。
CCG报告首先建议,改善中美贸易统计方法,公平公正地显示包含旅游、留学等在内的服务贸易在两国所获价值。中美贸易逆差因数据统计方法的差异而出现很大的不同,如果将旅游、留学等服务贸易数据计入,美中贸易逆差大约为1000亿美元。中美贸易应该使用最新的统计方法公平公正地反映两国真正的贸易价值,争取国际规则改革议程中的话语权。
其次,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加大吸引外商来华投资,并以此回应美方对知识产权、强制技术转移等中国法律问题的担忧。事实上,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确将美国担忧的知识产权、强制技术转移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规定。何伟文也建议在大幅度放宽外资准入的同时,争取早日恢复中美投资协定(BIT)谈判,为企业赴美投资提供基本法律和体制保障。
再次,坚持维护多边贸易机制,以多边合作的方式推动WTO改革,建议中国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在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果加入CPTPP,可以向世界释放中国愿意以更高标准的国际规则提高自身开放的积极信号,为中国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争取更多主动权。此外,中国应联合日本、欧盟等共同推动WTO改革,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达成,维护亚洲自贸秩序建立中的多边主义原则。
CCG同时建议,加强中美企业合作,使双方无法“脱钩”。通过推动中美企业在基建领域的合作,扩大电商和网络科技企业合作,举办中美企业家论坛,加大对美招商引资力度等方式,增强双方黏性。何伟文建议赴美投资企业暂时避开敏感行业,更多关注非敏感行业,如普通机械、电器、汽车零部件、家用消费品、物流、商贸等。在这些领域,宜主要采取绿地投资或开设代表处方式进入美国市场。绿地投资以制造业为主。投资计划的确定要基于三个基本因素:第一,是否既符合美国当地市场需要,又符合企业海外拓展的自身需要;第二,是否具备可行性;第三,风险是否可控。“投资是企业行为,是市场驱动;不是政治行为,不是理论驱动。”何伟文认为,中国有丰富的企业转型经验,在美国投资可以帮助美国这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就业和带动经济增长。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也将为中美经贸关系的缓和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CCG还建议充分发掘智库、贸易协会、非政府组织等在中美关系中的民间外交价值。重视民间外交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两国智库等的对话交流,推动两国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沟通,为消除双方的分歧误解搭建灵活有效的平台。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州级外交”,加强与美国州级和市级政府的合作。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可以利用美国各级州市的独立性特点,针对其对外资的需求,主动对接,谋求合作。何伟文也建议,立足于美国相关的州县市政府,充分获取他们的合作和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与美国主流银行、会计师行、律师行、专业咨询公司、商协会等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充分实现本土化投资和经营。
CCG主任王辉耀表示,两国的企业特别期望能解决中美贸易摩擦。在原则层面,两国之间没有太大分歧,在全球价值链的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信中美两国有智慧、有能力解决贸易摩擦,找到平衡点,并促进中美双向投资进一步发展。
何伟文也认为,应深刻分析中美两国经济互补的具体方面、机会和前景,有针对性地拓展投资机会,脚踏实地,精心运作,继续推动赴美投资。从长远看,当前困难再大,弯路再多,也终究是暂时的,中美经济互补性和合作双赢的客观规律谁也改变不了。中国的企业坚持投资美国,又善于投资,未来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也一定能造福两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