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组织的“安全观”:发展与安全双轮驱动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日前在青岛举行。这次会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它是今年上合组织天津峰会的一场“预热会”,还因为它实现了“十国防长全到齐”。在国际形势纷乱交织、地区冲突频繁发生的背景之下,与会各方一致认为,要继续加强战略沟通,推进务实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充分彰显了对上合组织“安全观”的认可。
扩容升级,不断提升区域代表性。今年是上合组织成立的第25个年头。如今,上合组织已经从最初的6个创始成员,扩大为包括10个成员国、2个观察员国、14个对话伙伴的“上合大家庭”,覆盖全球近半数人口,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成熟平台,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不断提升。中国是上合组织2024至2025年度轮值主席国。此次上合组织防长会,是落实轮值主席国工作的重要活动,也是2024年上合组织正式接收白俄罗斯为成员国后、参会成员国数量最多的一次防长会。10个成员国的防务部门领导及上合组织秘书处、地区反恐怖机构执委会负责人出席。
双轮驱动,新型“安全观”凝聚广泛共识。上合组织是通过协商一致、不结盟、反对针对第三方、反对树立假想敌,凝聚而成的区域合作安全组织。上合组织是通过发展来促进安全。上合组织通过安全合作保障了中亚等核心区的稳定,各成员国GDP增速长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中亚地区在恐怖主义全球肆虐的背景下保持大局稳定,为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安全环境。中国推动中吉乌铁路等互联互通项目,将安全合作与经济红利结合,形成“以发展消弭冲突根源”的路径。上合组织还通过实施民生导向的“小而美”项目,如职业技能、医疗合作等增强民众获得感,减少极端主义滋生的社会土壤。
相对北约,“上合精神”独具魅力。在组织模式上,北约是绝对的军事同盟,强调集体防御、设置假想敌;上合组织则是强调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上合组织不设置假想敌,通过充分交流和合作,来实现区域的和平、安全和稳定。在决策模式上,上合组织强调平等,北约实际上是美国主导的军事联盟,就连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批评,“北约已经沦为了美国的政策工具”。而上合组织强调成员国的平等,强调各国无论经济强弱,无论国土大小,都可以进行平等对话、交流和合作。在安全逻辑上,北约强调绝对安全、排他、西方主导和阵营对抗;上合组织强调安全和发展驱动,强调通过经济发展来推动区域和平与稳定。上合组织超60%的合作预算用于经济民生项目,而北约70%以上资源用于军事部署与演习。
上合组织的实践证明,安全治理的终极目标不是消灭敌人,而是消除产生敌人的条件。这种将军事合作降维、将发展合作升维的思路,正在重塑21世纪国际关系的基本逻辑。当北约仍沉迷于“武力威慑”的路径依赖时,上合组织已开创了更具生命力的安全生态——在这里,反恐演习的炮弹落点与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坐标,被标注在同一张民生发展地图上。这种范式转移,或许正是破解全球安全治理困境的密钥。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