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青年设计师对话:如何用时尚表达全球化世界?
将蓝色通感转化为有形的水墨晕染与牛仔拼接,以传统麻绳勾勒未来感伞状结构打破概念兼容,用手工针织将童年记忆中的萤火虫穿上身……“中西青年时尚档案”主题展览11日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开幕。成长于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年设计师通过时尚语言,聚焦全球化世界中的自我探索与时尚表达。
本次展览由马德里理工大学高级时装设计中心和北京服装学院联合策展,通过摄影和实体服装呈现两校18位青年设计师在2022至2024年间的作品,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融合传统与先锋、跨越视觉与概念的感官冲击。
“我们在时尚产业全球化的背景下,从不同的文化传统中来,通过时尚这种国际化的语言,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对话,这令人振奋。”马德里理工大学高级时装设计中心院长Guillermo García-Badell在开幕式上说。
Guillermo García-Badell表示,近年来,马德里理工大学高级时装设计中心和北京服装学院在联合工作坊、学术访问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了紧密合作,让双方的青年设计师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我们建立了多元的联系,这些联系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连结,这体现了我们与中国高校朋友一般的友谊。”
据了解,参展设计师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他们的作品凸显了Z世代对时尚的独特理解——既有对自我成长的体悟、生活社会的关照,也有中西跨文化视野的涉猎、对全球化议题的回应。
“年轻人都关注精神世界,关注父母与家庭,更关注社会,这种思考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上就是对人的关爱。”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院长郭瑞良接受采访时说,“这种关爱体现在一是对美的追求,二是对穿着体验的执着,三是对穿着场景的创造性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师们进行的“普鲁斯特问卷”作为展览的一部分,以便观众窥见他们的自我探索与灵感来源,理解时尚表达与生命体验之间的联系。“通过问卷的形式关注青年设计师的性格、爱好等等,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郭瑞良说。
当东方遇见西方,当手工温度碰撞数字浪潮,中西青年设计师们正以开放姿态,书写全球时尚的新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