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能源转型的“诺亚方舟”
一名12岁的乌兹别克斯坦小男孩一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品牌如数家珍;一位哈萨克斯坦网约车司机开着中国的红旗牌电动汽车“奔向”美好生活,并直言中亚国家的年轻人以能开上中国新能源车为骄傲,认为这是与新时代同轨的标志。
当前,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成全球共识,上述外国友人的看法正是中国新能源在全球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世界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当下,能源转型不是独木舟的救灾,而是诺亚方舟的共建。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新能源对外投资大会上,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全球新能源投资的发展趋势、机遇与挑战,为共建能源转型的“诺亚方舟”贡献了中国智慧。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2%,新能源发展可谓势如破竹,在全球范围内也获得了诸多国家的认可。”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会长和振伟表示,近年来,中国在清洁能源全球发展中的角色日益重要,不仅在国内大力推动清洁能源转型,还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参与和引领清洁能源合作。随着能源转型成为全球共识,中海协将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加强沟通交流,推动和创造风光储氢等新能源产业对外投资合作机会,共同促进全球新能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在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看来,中国的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稳居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前沿。“在过去十年里,清洁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当中的占比提升了10.9个百分点,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出口助力全球减碳约8.1亿吨,能源转型投资达到6760亿美元,进一步巩固了全球最大能源投资国的地位。”弗拉基米尔·诺罗夫认为,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方面是先锋,但全球能源转型需要各国的参与,所以国际协作非常重要。中国在能源与数字化领域的领先地位,正推动全球构建更加智能、更具韧性的能源系统,中国技术将会帮助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
据标普全球发布的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预计达6700亿美元,将首次超过石化能源投资。同时,全球光伏装机规模将达到620吉瓦,欧洲、美国、印度、日本、拉美等市场在2025年对光伏仍有较高需求。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前司长龚维希表示,当前,全球新能源发展势不可挡,技术融合正重塑行业格局,同时,南南合作成为了新的发展动力。“但转型过程中也暗藏了资金错位的问题、技术落地的障碍、能源系统的韧性考验等多个挑战。”龚维希坦言,例如,目前全球能源投资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每年有23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氢能储备技术的商业化不到15%,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最新的技术,全球技术共享的壁垒正在逐渐阻碍新能源红利的释放;电力交易规则推动容量机制、跨境认证标准等软技术设施的滞后可能让硬件投资的效果大打折扣。
对此,龚维希建议,全球各国要“校准”发展航线,共同推动全球能源合作。首先要建立“一带一路”清洁技术转移基金,推动技术共享和人才培养;其次要创新金融导向供给,推动“光伏+农业资产证券化”模式,将电费收益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财产和金融产品,吸引长期资本进入新能源领域;最后要沟通标准协同“灯塔”,推动中欧风电建立覆盖50个国家的绿色电力证书跨境交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