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稳金融强国建设的中国之路
1月11日,第二十九届(2025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与会嘉宾围绕“金融强国与资本市场发展”的主题,共同探讨中国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的实践路径,探索以资本市场为核心要素的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当前,中国正大踏步迈上建设金融强国的新征程,如何强化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他希望与会各界把牢建设金融强国之“根”、集智聚力推动理论研究阐释,把好金融学科发展之“向”,集智聚力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把准资本市场发展之“脉”,集智聚力服务高质量发展。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国之重器。国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智河表示,建设稳定高效繁荣的资本市场是实现金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应有之意。作为连接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桥梁,证券行业在金融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会上发布了《金融强国——中国之路》报告,在研究英美国家金融强国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探讨了金融强国建设的中国之路,系统分析了中国实现金融强国目标的路径和方式方法。
报告认为,金融强国有两个最重要的标志:一是国际化的本币,二是高度开放的资本市场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人民币的自由化、国际化和资本市场的开放,是中国迈向金融强国的两大支柱。这两大支柱并非相互孤立的,而是互为表里、彼此支撑,从而形成金融强国的有机闭环。资本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撑和回流机制。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开放面临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监管复杂性及市场透明度、法治建设不足和资产成长性等挑战,需要逐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表示,金融强国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蓬勃的科技创新能力,还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制和强大的国家软实力作为支撑。
吴晓求强调,市场化是金融强国形成的历史起点。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提升市场供需力量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化手段,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市场主体的活力。法治化是金融强国形成的制度基石。要构建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健全法律监管机制,确保市场规则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为金融强国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国际化是实现金融强国的核心路径。要增强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力,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自由化、国际化的本币,以及高度开放的资本市场的形成,是金融强国两个最重要的标志。要鼓励本土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逐步放宽外资准入,打造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交易中心和全球财富管理中心。
和君咨询集团董事长王明夫指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让大量的资金通过体制内渠道和资本市场,流向科技创新,孵化和陪跑科创产业,这对中国的产业升级意义重大。王明夫强调,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参与,科技创新难以产业化。只有在“科技—资本—产业”三者的融合地带,才可能诞生新质生产力。他还表示,中国证监会于2024年9月发布的《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将深刻改变中国产业格局和竞争态势,孕育出新的投资机会。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