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策略 破解人民币国际化棋局
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给全球货币体系带来新变数,探讨如何依托经贸合作的推动力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高标准制度型开放、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月7日,交通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联合主办“大金融思想沙龙暨《跨境人民币观察》第三季度问卷成果展示与交流会”,来自学术界、金融机构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新形势下跨境人民币的机遇和挑战,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提供了前瞻性思考和路径选择。其中,把数字人民币作为激发人民币国际化新动力的来源、不断推进人民币跨境交易基础设施的便利度等成为与会各方的普遍呼声。
挑战多 更需把握机遇
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人民币国际化既受到外部挑战的影响,也在复杂环境中孕育出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汇率波动加剧、地缘政治摩擦、全球流动性紧缩等增加了跨境人民币使用的难度;另一方面,中国金融领域的高水平开放提速、区域需求攀升、数字人民币普及、绿色金融崛起等诸多积极因素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机遇。
人大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指出,数字人民币等创新项目为人民币跨境支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潜力日益显现。然而,人民币国际化仍面临障碍,需要通过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性地解决方案,缩小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经济实力之间的差距。
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提出,货币的国际竞争愈发激烈,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仍将漫长曲折。其间,要把握新形势倒逼人民币国际化机制改革的机遇,并更多倾听企业的呼声,优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空间。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机遇,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鄂永健认为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全球保护主义抬头推动多双边经贸合作深化,为人民币跨境使用带来机会;美元利率持续处于相对高位,人民币作为低利率融资货币的优势凸显;中国企业出海加速,催生更多跨境人民币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梗阻多 更要疏通“经络”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主要短板之一仍是交易方的使用意愿不高。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看来,其根源在于人民币产品、服务的大循环仍存在梗阻。因此,只要不断增加优质人民币资产的供给,并持续改善人民币持有和交易环境,必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雷曜建议从两个方面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要练好内功,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要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不断推动中国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要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可通过加强制度型开放更好对接国际市场,优化金融市场功能、提高信息透明度、完善法治与营商环境、降低交易成本,推动人民币持有和使用更加便捷。
“破解人民币国际化棋局,必须充分利用我国加快制度型开放的有利时机,针对长期、中期和短期多重因素制约,进行系统性、多领域金融制度的集成创新,打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新优势。”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曲凤杰建议:一是强化金融体系建设。优化金融市场结构,着力提高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例。二是深化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来华展业兴业。推动证券市场开放和外汇市场改革开放,逐步形成外资投资人民币资产简明、统一的外汇管理政策框架,吸引更多发行人、投资者特别是长期投资者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金融机构“走出去”,拓展国际服务网络。三是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货币金融合作,扩大人民币的区域使用。
人大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表示,人民币国际化需进一步拓展使用场景,优化政策环境,并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以解决结构性短板、提升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要进一步夯实现有优势,企业的人民币跨境使用虽有进展,但贸易尤其是贸易融资领域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应优化人民币跨境支付与结算机制,推动更广泛的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数字人民币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技术驱动的新路径,通过构建跨境支付平台并结合国际金融合作项目,可拓展人民币在全球的流通渠道,为提升其国际地位注入新动力。面对政策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等制约,应提高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为人民币国际化营造高效的制度环境。针对中小企业跨境人民币使用支持不足的现状,可制定专项扶持政策,为其提供技术和金融服务支持。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逐步活跃,境外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交易规模增长显著。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期货衍生品三部总监助理朱钧钧建议,完善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发展更加多元化的对冲工具,提高企业管理跨境业务风险的能力,并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优化提升市场环境的稳定性,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可持续的发展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