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这个铜艺术展,与梵高跨时空“对话”

发布日期:2024-08-02 08:10:41来源:欧洲时报作者:李非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上,铜艺术作品打破了常规,造型变幻莫测,其中不少展品还在欧洲收获了“迷弟迷妹”。

铜,是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经过数千年的淬火锻造,在古蜀人手中,它被冶炼成神秘的青铜神树;在丹麦人手中,它变幻为哥本哈根长堤公园内的小美人鱼;而在巴黎奥运会冠军的手中,它又是象征荣耀的铜质奖牌。

而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上,铜艺术作品打破了常规,造型变幻莫测,其中不少展品还在欧洲收获了“迷弟迷妹”。

“重量级”展览上的丰富熔铜艺术品

此次艺术展展出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40载艺术生涯中100余件/套铜艺瑰宝,总重量达35.6吨,其中不乏单件重达3.7吨的巨制,是名副其实的“重量级”展览,也是中国首个铜工艺品类最为全面、表现形式最丰富的铜艺术世纪大展。

展览分为“古法新意”“匠心铜运”“雕铜巧技”“艺出新裁”四个单元,人们可以看到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宝塔——雷峰塔的建筑艺术品、第一座铜桥“涌金桥”,以及代表中国铜壁画创作高峰的《万泉归海》等。

而最让观展者惊艳的,无疑是熔铜艺术作品。

“熔铜”是朱炳仁艺术生涯中的一次重大突破与创新。2006年,在承建常州天宁宝塔的一次意外大火中,朱炳仁发现了熔化的铜结晶体脱离了刚毅的外形,从模具中解放出来后仿佛有生命般流动出不同姿态、颜色,从而开创了“熔铜艺术”。

其中,在熔铜作品《稻可道,非常稻》前,不少观众驻足凝望。一片金黄色的“稻田”中,由熔铜技艺创造出来的麦秆、麦穗姿态各异,仿佛让人闻到了阵阵稻香。而站在《千浪卷雪》前,第一眼很难看出这是一件铜艺术作品——蓝色的大海与白色的浪花正在随风卷起层层浪潮,原本刚硬的金属,在朱炳仁的手中却变得异常“柔顺”,同时也不失力量。

在展区的显眼位置,还摆放着一件酷似荷兰画家梵高的油画《向日葵》的展品。这件《燃烧的向日葵》是朱炳仁应梵高基金会邀请而创作的熔铜艺术品。

“这件作品让我与梵高有了一次跨时空对话。”朱炳仁说,起先他的儿子朱军岷担心,做出何等作品也无法与已经被“封神”的梵高进行艺术上的“对话”,但他还是想试试看,于是用熔化后的铜,制作出了立体的《燃烧的向日葵》。

“它完全脱离了模具,我们不光把向日葵燃烧的神韵做了出来,而且让平面走向立体,让人们能够看到《向日葵》的背面。”朱炳仁开玩笑说,“从这一点上其实是‘超越’他(梵高)了。”

好奇又震惊 欧洲艺术家为熔铜“打call”

包括《燃烧的向日葵》在内,朱炳仁的多件铜艺术品都获得了欧洲艺术家与观展人的肯定。

今年5月,“从北京到巴黎——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国艺术大展在法国巴黎荣军院会展中心开幕。他创作的《燃烧的向日葵》《情深东西》两件熔铜雕塑作品参展。

其中,《情深东西》以小提琴为媒介,寓意“琴深东西”,传递出跨越东西方的艺术之美。朱炳仁介绍,《情深东西》是耗时两个月专门为此次大展创作的。法国国立吉美博物馆前馆长让·保罗·戴浩石还与朱炳仁讨论了对铜艺术品的看法。

早在2013年,朱炳仁就曾受邀参加在卢浮宫举办的“中国书画艺术邀请展”,由《胜利女神》《维纳斯》《拿破仑》组成的《法兰西之魂》熔铜艺术品,让法国观众领略了中国非遗技艺的精妙。

此外,朱炳仁回忆,与西班牙萨尔瓦多·达利基金会在杭州合作办展时,自己的熔铜作品就引发了不少欧洲人的好奇。当时达利基金会希望在展览上与中国艺术家进行艺术“对话”,“那次展览上,达利的作品占一半,我的作品占一半。”朱炳仁说,“一天凌晨1点,达利基金会的策展团队结束工作后,‘偷偷’来到我这边‘探营’,看看‘朱炳仁到底拿什么东西来与我们对话’。看到后他们感到很震惊,我创作出来的东西他们从来没看到过。”

而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院长巴特也为朱炳仁的熔铜艺术“打call”,“他专门飞到杭州,看了我的作品之后很受震动,于是说‘我来给你做策展人,把欧洲顶级艺术家都请来,让他们看看中国艺术家在(铜艺术)领域,已经创造了世界高度’。”朱炳仁回忆道。

作为“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朱炳仁的一生都与铜结缘。他自幼随父研习书画,后深耕铜雕技艺,一转眼已经成为了一位耄耋老人。

但在艺术展上,朱炳仁精神矍铄,当有人问起他的作品时,他侃侃而谈,毫无疲态。朱炳仁直言,自己停不下来,“还想再干40年”。

“所以我把它(艺术展)取名为‘八十而立’。”朱炳仁说,“八十(我)还要‘立’,还要做,还要干,还要创造,还要走出去。”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