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车企举行闭门会反对欧盟对华征反补贴税
近日,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后,中欧主要车企举行了一场闭门会议。20日下午,中国商务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透露会议内容。
中国车企呼吁政府采取坚决反制措施
中新网报道,18日,中欧新能源车企在中国商务部举行闭门会议,参会方针对当前欧盟加征反补贴税的初裁表达强烈不满,并呼吁政府采取坚决反制措施。
路透社引述两名知情人士报道,闭门会议在北京召开,由中国商务部组织,共4家中国车企、6家欧洲车企及相关商协会、研究机构等。车企方面包括“上汽集团、比亚迪、宝马、大众、保时捷、梅赛德斯奔驰、Stellantis和雷诺”等。会议主要目的是向欧洲施压,并进行游说以反对欧盟方面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
中国央视网报道,近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于7月4日起针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开始征收临时性关税,对比亚迪、吉利和上汽集团征收17.4%、20%和38.1%的关税,其他积极配合欧盟调查的中国车企将被征收平均21%的关税。
欧盟加征反补贴税初裁披露后,引发多方反应,吉利控股、上汽集团等多家车企纷纷发声回应。
北京环球网报道,参会中国车企、行业协会均对欧盟加征反补贴税均表达强烈不满,呼吁政府采取坚决反制措施。
有中国企业请求中国政府对欧方采取最严厉措施。建议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范围内,针对自欧进口的大排量汽油车实施更高的暂定关税,进口关税最高可提升到25%,这也符合绿色低碳发展目标。
欧盟借调查之名窥探中国车企技术?
据悉,此次调查,欧委会要求中国企业详细提供电池原材料的构成,包括化学成分和配方,甚至精确到磷酸亚铁锂、石墨、铜、铝等每项主要原材料使用量。不仅如此,欧委会还要求中国企业提供这些原材料的供应商以及采购信息。
微信公众号“玉渊谭天”报道,电池信息被视为电动汽车行业的“命门”。这些信息的泄露,不仅会严重威胁企业的技术安全,还会影响中国相关产业的安全。
此外,欧委会还要求中国企业提供核心运营秘密。这些信息,又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纪要和合资协议,包括企业的信贷额度、贷款、债券、出口信贷、银行承兑汇票等信息。与其说这是反补贴调查,倒不如说这是对中国新能源车企核心竞争力的一次“大摸底”。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晓红分析了欧委会的心态——欧委会清楚,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是成功的。面对中国的成功,欧委会想的不是学习和合作,而是窥探和打压。这样的调查,正是欧委会自己炮制的最佳方式。根据反补贴调查对信息保密的规定,正常来说,欧委会在调查过程中获得的数据以及调查结论,不会有第三方知晓,欧委会也正是打着这样的旗号,要求中国企业提供各种核心信息。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20日表示,欧方搜集中国车企的信息远超反补贴调查所需。欧委会在调查过程中多次称不合作就将面临不利裁决结果,强制要求企业提供上述信息。在中国企业尽最大可能配合调查、提供信息后,欧委会仍无端指责中国企业未充分合作,对企业裁决惩罚性高额税率。中国企业对此非常震惊和失望。欧方有关作法缺乏事实和法律基础,罔顾世贸组织规则,破坏公平竞争,破坏全球绿色转型和开放合作,对此中方坚决反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定捍卫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欧洲车企希望避免中欧贸易摩擦升级
据悉,出席此次中欧车企闭门会的内部人士透露,欧洲车企对加征关税的担忧,比中国企业更甚。与会的欧洲车企均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希望中欧双方尽快开启谈判,避免中欧贸易摩擦升级。中欧车企共同呼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基于规则的自由贸易。他表示,这些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阶段,跟中方在技术上的合作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很多产品都是准备销往欧洲和世界各地的。
与此同时,这些欧洲车企在中国已经深耕几十年,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中国市场一直是其重要的营收来源。拿大众来说,大众长期以来是中国燃油车市场份额的最大占有者,大众与中国合资的两家大型制造商占了中国燃油车市场近20%的份额。
在这一背景下,中方即将可能采取的针对欧洲大排量汽油车的反制措施,无疑将使这些传统欧洲车企的市场遭遇又一重重创。
欧委会如果真的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欧洲车企,面临的将是“双倍打击”。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报道,市场研究机构罗莫申公司的主管威尔·罗伯茨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一旦触发争端,其反应和影响可能会导致贸易战,这对于仍严重依赖中国主导的供应链来实现气候目标的(欧洲)地区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预计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将持续到10月底,届时将决定是否加征长期关税,通常为期5年。除非欧盟各国政府以压倒性多数表示反对,否则将实施拟议的惩罚性关税。
不过,数月的临时关税执行期也为布鲁塞尔和北京留下达成潜在协议的时间。
宝马、奔驰和大众汽车均警告不要对来自中国的汽车加征关税。
据悉,对于是否向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欧盟成员国的看法也存在明显差别。法国更多地持支持态度,德国则持反对态度。
与此同时,市场也在发生变化。欧洲汽车制造商正与中国企业建立更多合作关系,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将电动汽车推向市场。为了避免潜在关税影响,一些中国制造商和供应商开始投资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