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一战华工也曾有看世界的梦想
【欧洲时报6月13日报道】6月13日,“荣耀与牺牲——一战华工的历史印记”展览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幕。一战华工后裔、山东人马京东到北京参加活动,并向记者讲述一战华工背后的故事。
马京东向记者展示爷爷马春苓写成的《游欧杂志》(手稿)。他翻开手稿,纸张已泛黄、略显斑驳,但是毛笔书写的小楷,依然整洁清晰。
闲暇时,马京东也会一次次翻阅这本手记,跟随爷爷字迹踏上欧洲土地,走近战争,走近一战华工的历史。一百多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西线战场上,硝烟弥漫。14万华工远赴重洋,在欧洲战场上从事挖掘战壕、运送补给等后勤保障工作。马春苓只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位。
马春苓是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胡梅涧村民,1917年和同村11名村民启程赴欧。与多数华工寄希望缓解家中的经济压力不同,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马春苓,初衷是想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马京东介绍,爷爷在日记中写道:“余尝披览地图以见世界之大、万国之众,水陆山原之异势,飞潜动植之殊态,以及人民风化、土地气候莫不千差万别……虽朝夕讲诵地理,而授者听者皆恍悟无证,与念及此遂慨有环游之志……”
经过严格的体检,马春苓和同村人从青岛乘船出发,多番辗转,海上漂泊两个多月后到达法国加莱省。华工们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被分配到各工厂及工地做工。
马春苓在法国加莱省西北部工作,离战场有百余里。马春苓在《游欧杂志》详细记录战争之下的情景:“未冒子弹之险,未遭颠沛之苦,惟夜间敌国飞机潜入内地,抛掷炸弹,炸毁战线后路之营盘、粮草厂、弹药库。凡晴明之日,无夕不至,弹壳如雨,很多同胞死于战火中。各营皆备地穴或沙层以避之一夜间,常奔避数次,故在此地七八个月未尝解衣而寝。”
马京东还提到战争结束后,爷爷和华工们又被分配到法国和比利时打扫战场,清理废墟,掩埋尸体。“经历战争,屋无完璧,木无完枝,尸横遍野。许多华工在战后清理战场时被哑弹炸死。”他说。
离开家乡两年多后,马春苓才得以回到故土,并在之后的时光中继续教学工作。马京东说,爷爷将在欧洲这几年的战争经历和所见所闻,讲给他的学生和村民听,“讲述战争的残酷,生命的价值,和平的重要”。
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马京东有机会前往英国、法国和比利时参加相关纪念活动。在一战华工墓园,他们用“中国传统”的祭奠方式,倒下白酒,摆上糕点。他回忆:“一座座墓碑,代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想到他们再也不曾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亲人身边,我不禁流下眼泪。”
如今马京东经营着一家钢管厂,过着平凡的生活。他时常翻看爷爷带回来的欧洲明信片,风光宜人。他慨叹:“很多人不知道,一百多年前的华工,也曾有看世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