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座谈牛津大学创意写作交流会
5月31日,牛津大学“与莫言对谈”活动在谢尔登剧院(The Sheldonian Theatre)举行。中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摄政公园学院荣誉院士莫言受邀出席并与牛津大学英语教授、文学评论家、作家巴特·范·埃斯进行对谈,分享关于写作的心得和经验。
该活动是首届牛津-北师大创意写作奖2024的开幕和颁奖仪式。该奖项由莫言在摄政公园学院创立,对牛津大学所有学生和教职员工开放,目的是促进全球文学界的国际和跨文化多样性。活动由摄政公园学院院长马尔科姆·埃文斯教授主持,多位教授、学者以及社会各界文学爱好者等近三百名观众出席活动。
在对谈中,莫言以幽默风趣的话语向现场观众分享自己几十年来的写作故事。提及第一部影视化作品《红高粱》,莫言说:“就像我的很多故事有原型,《红高粱》这本书也有它的原型。1938年8月,在我的故乡确实发生过一场游击队的真实战斗。我就是在这样一个真实的基础上把他演绎成了一部小说。”
莫言分享到,经常有人说书中的情节放佛是亲眼见到之后的记录,会被问作为第一视角的爷爷奶奶是不是确有其人。莫言表示,大部分故事来自于他在乡村生活时从村民那里听来的故事,这些民间素材大多是口头传颂,他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想象融入书中。“我用耳朵阅读小说方面的素材远比我眼睛看得多。”莫言这样描述作品的灵感来源。
莫言说,《红高粱》一经发表就能够“轰动文坛”是因为从前写战争小说会着很多笔墨去秒描述战争的过程,而自己选择写战争时期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从“吃螃蟹”“抽大烟”这样的小事入手,以另一种视角帮助观察战争时期被忽略的往事。
此外,他也在语言方面做了许多大胆尝试,“夜色灰葡萄”这样的比喻手法可以说是莫言的独创,莫言说自己当时正在研究欧洲的印象派艺术风格,他发现像莫奈、梵高等画家会大胆使用各种不同的色彩,并且笔下的任务大多十分朦胧,因此他将这种手法移植到小说中。
而谈到《生死疲劳》一书,莫言说写了牛羊猪狗驴猴子等动物首先是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这些动物都是自己童年的伙伴。其次这也建立在佛教六道轮回的基础上,希望用动物的眼睛去关照人类的生活,以一种魔幻的超越现实的形式,让整本书有种童话和寓言的色彩。莫言表示,小说是独立的艺术,现实和历史交织在一起,会给读者造成虚空穿梭的感觉。
关于《蛙》,莫言分享到这本书的名字来源于中文里婴儿“哇”的啼哭声,并且“蛙”这个意象在中国人眼中也象征着多子多福,以此来表现新中国60年农村生育史。
来到莎士比亚的故乡,莫言表示自己很喜欢莎士比亚,文学界有一句话是“所有的小说都被莎士比亚写过了”,并且莎翁作品中创造了大量的词汇,尽管使用中文阅读也能感受其魅力。莫言自己在创作时也会想到麦克白、哈姆雷特等莎翁笔下的经典人物。近年来莫言也参与制作了许多戏剧和歌剧作品,他说,剧本完成之后可以身临其境的观看演出,这和小说是不一样的体验。莫言提到最新话剧作品《鳄鱼》正在中国巡演,未来非常希望可以来英国演出。
活动最后,由该课程的教授们评选出优秀获奖者,由莫言及教授们为其颁发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