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合作不是选择,而是势在必行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10月24日报道】23日,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在北京大学发表题为“合作、和平与繁荣:面向未来的中欧关系”的公开演讲,与北大师生共同探讨中欧关系的发展及相关问题。
普罗迪1984年第一次到中国,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经常在不同场合回忆起第一次访华的情景,并对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震惊和钦佩。
“我对中国非常熟悉”,演讲伊始,普罗迪再次谈起他的中国情缘,回忆80年代他曾在天津参与投建钢铁厂项目的经历。“在此过程中,我认识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和背景,之后我也非常幸运能够多次有机会到中国访问。”
随后,普罗迪以自己90年代曾与福山有过的一次沟通为序,阐述了当前国际形势及中欧关系的发展变化。
“当时福山说我们进入了美国世纪,进入了历史的终结。”普罗迪表示,然而此后中国快速发展,同时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也在稳步推进。而以2001年中国入世为最重要的象征,全球化开启了黄金20年。这跟福山历史终结的观点完全相反。所以应该避免过度竞争,加强平等合作。
时过境迁,当前全球的政治格局方面正在发生变化。普罗迪指出,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带来了全球化进程的割裂,不论是美中还是美欧,在贸易政策方面更多是对抗而非合作。但在此关口,中欧仍经过长期努力,形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这在政治压力加大与欧洲间相互制裁和贸易限制增加的情况下,难能可贵。”他表示。
然而,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又让世界出现了新的裂隙。“我们看到了困难,可以说合作并不是我们的选择,而是势在必行。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合作。”普罗迪表示,比如在环保、气候变化等方面必须要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
谈及面向未来,中欧进一步合作双方应如何作为?普罗迪表示,中欧应拿出权益和意愿,通过谈判逐步解决相互制裁。“竞争已经从企业之间上升到了政府之间。有时候大家是为了从政治上获利而牺牲了经济上的利益,而有时候是把经济利益作为政治上获利的工具和筹码,制裁也被作为竞争的工具来使用。”他指出。
“中欧必须要以全局观来进行讨论和分析”,普罗迪认为,中欧双方应从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着手,恢复双边的对话和讨论。在此基础上,逐步软化政治立场,撤回制裁,恢复接触,从而让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谈判工作回到正轨上来。 “即使存在各种政治和经济上的阻力,我们还是应该向这个方向去努力。”对此他仍持乐观态度。
最后,普罗迪在回答关于当今世界是否逾越了全球化高点的提问时表示,当前世界处于局部全球化时代,中美矛盾尽管深刻,但目前现有贸易关系,不能因为政治原因直接切断。
“美国对全球化有很深的误解,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快速导致的。这是一个自然结果,主要原因是全球化带来的技术进步。为什么不在技术领域,比如从新绿色技术入手,去推动新的合作,推动新市场的形成,为全球化助力呢?”普罗迪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