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博物馆更有生命力?来听听中西艺术家怎么说

发布日期:2023-05-21 06:29:14来源:欧洲时报网作者:赵晨曦
如何让博物馆更有生命力?5月18日晚,来自中国和西班牙的艺术家们在上海米盖尔·德·塞万提斯图书馆的线上圆桌会议上献计献策,共同探讨解决之道。

如何让博物馆更有生命力?如何更好地拥抱未来?5月18日晚,来自中国和西班牙的艺术家们在上海米盖尔·德·塞万提斯图书馆的线上圆桌会议上献计献策,共同探讨解决之道。

分析新形势,共同迎接未来挑战

亚洲之家(Casa Asia)文化与展览总监Menene Gras Balaguer对于目前博物馆面临的诸多发展问题表示担忧,如:很多博物馆陷入经济萧条;全球博物馆都需要应对气候、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如何让公众在三年疫情后愿意接近博物馆空间在她看来也值得重视。

中国《艺术新闻/中文版》主编叶滢则表示,近几年中国出现了新变化:在中国的很多城市,看展览已成为了中产阶级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人们愿意为了观展而去消费。由此,过去的几年里也带火了不少“网红展”。

“但与此同时,这样的驱动也导致博物馆的商业化越来越强,很多私立美术馆变得更像是一个陈列空间,其内部的研究教育工作及长期性工作做的都不太够。”她认为,博物馆运营过程中经济和文化的平衡是个比较难以克服的问题。

“不得不说,私立美术馆在普及当代艺术、让年轻人更多理解艺术的不同维度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很多时候它们也是用这样的市场行为保证其运营生存。而公立美术馆因为有国家稳定的扶持,所以其研究工作及跟公众教育相关的工作便于有序进行。”“所以在叶滢看来,这个平衡,不仅仅来自美术馆对自身的策略、对内容生产的把握,其实它跟整个大的经济环境、国家政策及出资人的背景都有关系。

打破旧概念,重新定义博物馆的新价值

如今很多历史及艺术的传承都离不开博物馆。费诺萨博物馆馆长Nekane Aramburu认为,博物馆对于都市空间的改善和优化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她强调,随着社会发展,博物馆原本的定义和概念正逐渐被打破,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正不断被开发和挖掘。“博物馆为谁存在,它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一个公众或艺术文化的载体,如何来激起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如何来培养人们对于美育教育或对博物馆的需求,未来的博物馆怎样生存下去……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于博物馆的可持续性转型,叶滢表示,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特别明确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但实际上,在过去五年间,不管是从展览的内容还是自身的行动,很多博物馆已开始在内部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的探索。”

“例如,尽量减少浪费和消耗,实现物资的循环利用。我想,在未来5至10年间,关于可持续性如何与博物馆的各个环节相联系,从内容、运营管理及和公众的关系等等都会有所行动和体现,这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她补充说。

Nekane Aramburu对此表示赞同,她也认为,“博物馆确实能够在环保及生态方面起到表率的作用,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和平台,我们所做的事情确实能影响到公众,甚至影响到政治决策。”

“过去十年间,我还看到了博物馆间的合作发生的不少变化。比如,更侧重于文化的对话、博物馆的策展方式及展品之间的关联度等,这些变化远比从前仅仅运展品到中国来展览的方式更有文化价值。”叶滢说。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