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艺术家携手呈现星空艺术节 打造“包容性艺术实践”
【欧洲时报9月23日报道】丹麦文化中心与身身不息艺术策划机构于22日至25日在北京联合举办第四届星空艺术节。本届星空艺术节以“自我技术”为主题,聚焦在一个不确定且忧虑丛生的时代,保持自我关照与联合行动的必要性。
在22日本届星空艺术节的开幕论坛上,8位海内外学者、行动者、组织者线上集结,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跨国界的“舞蹈与社会包容”实验,到深圳龙岗区城中村女工的文艺表达;从英国的包容性艺术实践,到无障碍文化的上海探索,共同编织“行动的意义”。
身身不息艺术策划机构创始人葛慧超表示,今年是身身不息实践“包容性艺术”的第四年,在对过去的工作反思中她发现,只有对造成社会结构不平等、身心障碍歧视和文化刻板印象进行根源的探究,才能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包容”、“什么是有效的包容性艺术实践”等问题。
她认为,“包容性艺术意味着行动,这项来自20世纪70年代民主化浪潮的基本理念——Art For All为所有人的艺术,鼓励我们基于现实,从问题出发,关注多样性群体与边缘的存在,保持开放的、连接的行动,发掘艺术与创作方法之间的变革。”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秘书长胡斐在活动中分享了云南贡山独龙族编织项目走向海外的项目。“我们基金会更像是一个组织者,在包容艺术中,我们希望能让更多人实现自由平等的分享文化,构建多元化的人文社会。”
“要与世界联系,可能没有一种方法比艺术更好,我们希望连接艺术家,连接多元对话的公共空间,连接艺术和大众生活的未来。”在她看来,每个人都有长处,作为组织者应擅将每个人的长处结合,发挥集体力量沟通多元世界。
来自乐平公益基金会·残障融合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任仁表示,“我们相信每个人身上的多元能力,真正的融合是接纳、是融而不同、是对生命的尊重。”他说,实验室成立的使命就是要打通残障者体面就业的最后一公里,共建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让人人都能够享有平等发展的环境。
在过去30年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舞蹈与社会包容主席尼古拉斯·罗(Nicholas Rowe)以社区艺术家的身份去到了欧洲、亚洲、中东、非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不同社区中,与许多不同的团体展开创意活动。“创造力对于社区体验非常重要。创造性的过程在作用他人的同时也作用于自己。创造性体验能让人对于变化感到好奇,使其内在动力得以生长,愿意不断去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
来自丹麦的社会残障活动家雅各布·诺塞尔(Jacob Nossell)是Nossell&Co的创始人,也是获奖纪录片《自然失调》的主角,该纪录片于2015年10月首映,全球观看量一百万余次。
“将残障的体验带入艺术之中,这对我而言是解答生而为人的尝试,艺术能使人更容易处理有关残障与健全的问题,不仅在丹麦,在全世界也是如此。这是一种普世的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情感。即使我们身体是残缺的,但却切切实实与其他人有着相同的心灵。”他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