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荟中欧·北京论坛:专家热议双循环时代的全球营商环境
7月2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京举办以“聚焦变局下的全球营商环境”为主题的智荟中欧·北京论坛。WTO原副总干事、商务部原副部长易小准,法国前总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先后发表主旨演讲。来自政、商、学界的十余位专家分别参与3场圆桌论坛,以多元视角共同解读营商环境的全球治理与优化,以及双循环时代中外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们既面对新冠疫情和世界局势错综复杂的挑战,也面临全球商贸复苏、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和贸易投资领域的重要性更为凸显的机遇。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探讨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供企业布局国际化经营的建设性观点和深刻洞见。
WTO原副总干事、商务部原副部长易小准在《中国与全球经贸治理》的主旨演讲中表示,加入世贸组织二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近十倍,成为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因此,中国既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最大受益方之一,也是其最大的贡献者。但是改革开放永不停步,这也是我们化解当前面临的众多国际矛盾的不二选择。“同时,中国还应当主动承担起与自己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国际义务,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法国前总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多米尼克·德维尔潘通过视频连线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全球化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要特别牢记维持世界的开放性是非常重要的。“我坚信,长期的沟通对话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动用武力、制裁或禁运等手段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更无休止之时。同时也有必要讨论,有哪些通用的规则能够帮我们缩小差异,便于继续有效且高效地合作。” “只有团结一致,才有望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巨大问题。”
随着中国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完善营商环境,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发展壮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兼职教授布安瑞(Eric Bouteiller)、英特尔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旭,英中贸易协会中国区总裁、首席代表赵汤 (Tom Simpson)就双循环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机遇进行圆桌论坛。布安瑞强调,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数据,这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特点和驱动力,跨国公司要思考如何抓住机会,调整产品组合和商业模式。杨旭表示,如今全球通用性的产品已经难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具体需求,产品要从各方面考虑当地化的问题。赵汤提到,当下中国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国潮”热,体现了市场趋势的变化,跨国公司需要洞察消费者需求,针对性地部署发展战略。
在以“中欧投资市场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凡表示,今年上半年中欧双向投资增幅呈现强劲反弹,尽管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相信中欧双方投资合作空间非常广阔。“亚欧价值链联系将日益紧密,将对整个全球价值链的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蓝星集团及蓝星安迪苏董事长郝志刚表示,欧洲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作为中国股东,他们愿与收购公司的管理层共同努力来开拓中国以及亚洲的新兴市场,因为庞大的中国市场同样给被收购公司带来了快速增长的广阔空间。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中欧EMBA校友王皓表示,过去外企是先创新再把产品或生产放到中国,现在则要让中国成为创新的一部分,而未来则要把中国作为一个创新引擎。
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和美资企业的在华发展同样备受关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法国依视路会计学教席教授、副教务长许定波教授认为,要让中美双方的企业在经贸往来中都获得收益和利润,更要把这样的企业的声音传播出去。中国美国商会董事会主席葛国瑞(Greg Gilligan)提到,在华的美资企业应尽可能以具体、客观和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案例,向其总部以及外界分享自己的“中国故事”。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院长金旭也表示,许多美资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成绩颇佳,有的转移到其他地区之后反而盈利水平降低。“美国企业渴望在中国市场经营的声音,应该让更多人听见”。海尔集团副总裁、海外市场总经理李攀以海尔在美投资建厂和品牌发展为例,说明企业在全球化布局中必须具备本土化的运作能力和全球供应协同能力,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苦练企业的内功,提高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
论坛吸引了逾200位中欧校友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现场参与。13位嘉宾以多元的视角、清晰的理解,带来了深入的认知和更强的信心——在后疫情时代,推动全球营商环境的治理与优化,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