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奶业发展论坛聚焦奶业国际合作
“截至2018年底,全国奶类总产量翻升至3176.8万吨,跃居世界第三位;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已经达到61.4%,奶牛平均单产突破了7吨。中国奶业取得的长足进步,离不开不断增进的国际合作。”日前,中荷奶业发展论坛暨SDDDC(中荷奶业发展中心)六周年年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会上,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马有祥如是说。
乳业发展得益于国际合作
2008年以来,我国奶业经过整顿振兴,转型升级加快,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各方面都发生了新的进展和变化。马有祥认为,中国乳业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不但靠自己,也得益于荷兰等乳业发达国家的帮助“,与国际合作、交流有直接关系。”据马有祥介绍,目前我国已经与北美、欧洲、大洋洲等很多奶业发达地区的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国际交流平台通过不断借鉴、分享先进经验,广泛开展奶业科技研究、人才培养、行业交流、产业研究等工作,赢得了产业认可。
“SDDDC已在豫举办了十多期奶业技术培训,荷兰政府早在1999—2004年就与河南省开展了持续5年的奶业援助。”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在致辞中表示,河南是我国农业大省、畜牧大省,也是新兴奶业大省。国际交流对推动河南省奶牛养殖技术推广、单产水平提高、管理理念更新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障。
对此,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主任、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表示,中国奶业国际化是必然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奶业迅速发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将先进的技术、设备引入国内,我国奶业用了2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接近一百多年的历程,这离不开国际交流。”
据介绍,成立于2013年11月,由中国农业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和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共同发起的SDDDC,一直以来致力于中国奶业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获得了产业内较好的声誉。
SDDDC监事会主席、荷兰皇家菲仕兰中国区总裁陈戈表示,荷兰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畜牧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在牧场精细化管理、奶牛育种、营养饲喂、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共建交流平台,SDDDC针对中国奶业发展现状、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引进荷兰的先进经验,开发“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安全、优质奶业生产模式,促进中国乳品质量安全建设。目前,其合作伙伴包括两国的科研机构与政府组织,目前共有荷兰CRV公司、伊利、三元、燕塘乳业、河南花花牛乳业等12家合作伙伴加入。
河南花花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关晓彦表示“,在花花牛的发展过程中,SDDDC在创新科研、技术实践、牧场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了指导和帮助,促进了花花牛整体科研实力快速提升,尤其是养牛技术、产品创新迈上了新台阶,双方合作探索的‘半舍饲、半放牧’养殖模式也走上正轨。”评估结束后,针对专家组指出的问题,花花牛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对牧场进行改造,改造后每头牛每天的产奶量增长2.7千克,一年多产近1吨。
目前花花牛日加工能力达1300吨,销售区域覆盖省内18个地市,辐射湖北、安徽等周边7个省份。
未来可持续发展需加强国际交流
在我国奶业新格局、新要求的形势下,如何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奶业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推动中国乳制品的功能化、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和融合发展?针对这些国内外奶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会人士认为,未来,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据李胜利分析,尽管我国奶业已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但所面临的挑战也是非常突出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生产成本高,国际竞争力不足。二是产业链利益合理分配机制建立缓慢。三是环保压力大。四是人才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中国奶业需要通过加强生物安全防控、种养结合、差异化品种资源、开展奶业国际科技合作等方式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他表示。
陈戈则表示,随着发展,SDDDC有了新的关注重点。“未来,SDDDC将打造共享新平台,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全生命阶段的营养和健康支持。研究方面,从基础研究提高到应用研究,把平台从行业交流提升为产业合作;同时加强服务,通过普惠服务实现定制服务;加深人才培养,争取将牧业人才打造成乳品人才。”
“中国的牧场结构和规模与荷兰有着较大差异,我们需要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但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董事会成员马丁·思高腾强调,即关注可持续目标发展的实现,包括可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保护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更好地记录环境的表现。“与中国的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将是我们的长期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