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积极探索中非合作新路径新机制

发布日期:2023-07-05 09:37:45来源:国际商报作者:汤 莉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秉持“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中非共建“一带一路”。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秉持“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商务部研究院在中非经贸博览会上发布的《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报告(2023)》指出,各地努力探索中非经贸合作新路径新机制,共同推动中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更多地方力量。

地方是落实中非合作“九项工程”的重要载体。地方政府以全面落实“九项工程”为主线,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工作方案,积极回应非方在卫生抗疫、贸易投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诉求,拓展中非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职业教育等新兴领域合作,加强与非方的协调配合,着力推动中非务实合作可持续发展。

地方是探索中非合作发展新路径的重要支撑。地方政府通过加强与非洲国家的政策沟通与战略对接,基于地方与非洲各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及所处发展阶段,结合双方在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产业发展等领域的互补性,深度整合优质资源,探索中非经贸深度合作的新机制、新路径,推动新时代中非合作迈向新征程。

地方是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的重要主体。各地立足比较优势,推动对非合作纵深发展,围绕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探索由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助力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湖南、山东、湖北等省份在国家战略指引下,统筹规划、系统布局,依托自身平台、制度、产业等优势,挖掘非洲国家市场潜能、深化对非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对非合作。

依托两大国家级平台支撑,湖南以机制创新打造地方对非经贸合作新高地。立足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两大国家级平台,湖南多举并进推动对非经贸合作,对非贸易多年保持快速增长,对非贸易总量由2016年全国第16位跃居至2022年全国第8位、中西部第1位。湖南积极探索新型易货贸易模式,深化与重点国别的产能合作,稳步实施“非洲出口增长伙伴项目”,大力拓展国际物流新通道,出台地方首个专项对非经贸合作政策,完善市场化对非经贸合作服务体系,依托非资源性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形成咖啡、腰果、夏威夷果、可可、辣椒、芝麻6条进口链,加速建设“海陆空”立体化对非国际物流大通道,快速推进“海外仓+市场采购+风险补偿”试点和对非小币种跨境业务试点。一系列机制创新凸显湖南打造地方对非经贸合作新高地的决心和毅力。

搭建企业对非合作保障体系,山东海外仓建设进一步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山东省制定了《山东省对非洲经贸合作行动计划(2022-2024)》,聚焦“产能合作、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进口”等 11 项重点工作务实推进,每年出台配套实施方案,搭建企业对非合作保障体系,全力护航企业对非合作发展。山东积极探索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重点培育一批在信息化建设、智能化发展、多元化服务、本地化经营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海外仓,建设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搭建“线上 + 线下”商品展销平台,先后组织认定了两批共计13家位于非洲的省级海外仓。

引领中非创新合作,湖北境外经贸合作区助力非洲农业产业发展。2021年,中非创新合作中心落户湖北。湖北结合自身科教优势和已有工作基础,在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与非洲国家开展科技合作,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牵头在肯尼亚建设中国第一个在非洲援建的大型综合性科教机构——中非联合研究中心。2022年组织认定一批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冈比亚(湖北)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莫桑比克(湖北)联丰农业产业合作区、莫桑比克联禾境外经贸合作区广泛开展水稻种植、蔬菜种植、农业生产、生猪养殖、商贸物流等业务,深入推进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和培训推广工作,助力非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