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对接助力浙企“出海”
本土跨国公司是推动浙江省高水平“走出去”的重要主体。为进一步推动融资服务一体化,联动促进双循环,8月17日下午,由浙江省商务厅和浙江银保监局联合主办的浙江省“丝路领航”本土跨国公司重点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会在杭州举办。
会上,中国进出口银行浙江省分行、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中国信保公司浙江省分公司、中国巨石、正泰太阳能等8家银行和企业代表分别做了产品介绍和项目推介。其它家银行和企业代表共7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旨在搭建政银保企合作对接平台,助力本土跨国公司破解境外业务难点堵点,进一步发挥浙江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枢纽作用。
近年来,浙江充分发挥自身体制机制优势,省商务厅统筹银保监等各部门资源,从2017年启动浙江本土民营跨国公司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启动第二个三年计划,涌现出吉利、恒逸、青山等一批“总部根植浙江、产业布局全球”的本土跨国公司,浙江企业“走出去”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土跨国公司如同“地瓜”,把块茎牢牢地扎根在浙江,通过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的方式,把触角延伸至海外,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能源、技术、品牌、市场、人才等要素资源,从而发展企业主体,有效反哺省内经济。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经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众多风险,浙江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坚定信心,积极引导和支持我省本土跨国公司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
“一带一路”国家成为浙江企业经贸合作的热土。浙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进出口额达到了7792.6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34.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投资备案额达到了106.46亿元,占全省总额的37.71%;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39.15亿元,占全省总额的52.61%。
浙江民营跨国公司培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以本土民营跨国公司20强为例,其平均跨国指数为43.86%,平均海外资产额约220亿元,拥有海外员工数约万人,年带动出口约140亿元,对浙江纳税总额为172.60亿元,境外企业对所在国纳税额总计56.65亿元。本土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浙江实行双向投资,拉动进出口贸易,开展离岸贸易的对外开放新主体。
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稳步前进。全省16家境外经贸合作区与国内园区加强了双向互动,成为全省畅通“双循环”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总体目标,浙江银保监局持续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抓住机遇,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积极服务浙江企业“走出去”。
——以有力的信贷支持,保障海外业务资金供给。截至2021年6月末,浙江银行业贸易融资余额2486亿元,跟单信用证余额3122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4.5%、19.4%,金融服务外贸能力不断增强;近五年来,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累计支持“走出去”项目180余个,提供各类授信超过780亿元,推动一批重大境外项目落地投产。
——以有效的风控手段,帮助企业构筑风险屏障。截至2021年6月末,出口信保浙江分公司综合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金融工具,累计承保海外投资金额达43.7亿美元,为浙江企业开展“一带一路”沿线贸易、投资、工程承包等方面提供了有效保障。
——以综合化金融服务,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其中进出口银行浙江省分行建立了跨领域、多层次的“一带一路”项目咨询专家库,与一批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合作,为浙江企业“走出去”提供战略战术咨询顾问服务,助力企业突破海外业务难点。
下一步,浙江省商务厅和浙江银保监局将紧紧围绕浙江打造“重要窗口”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目标任务,以本土跨国公司培育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外经贸领域的支持力度,共同助推浙江优势产能全球布局,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浙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