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持续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
中冶赛迪印尼古龙钢铁、顶鼎商务航空斯里兰卡水泥厂、肯尼亚国家高速公路……今年上半年,重庆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的一系列大额工程、投资项目相继落地。事实上,不止重庆,今年上半年各个地政府都在依托各自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强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各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继续深化。
处在“一带一路”交汇点上的江苏,在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领域成果丰硕。江苏省商务厅方面透露,今年上半年江苏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增势迅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164个,同比增长46.4%,新增中方协议投资额26.9亿美元,同比增长130.5%,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39%和45%。
同样,“一带一路”沿线是重庆企业投资热点。来自重庆市商务委员会的消息显示,今年上半年,“一带一路”沿线对外投资合作示范带动作用凸显。截至6月,重庆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增对外投资备案2.7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54.1%。
这些投资项目主要流向了其他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投资主要流向斯里兰卡、印度、越南、阿联酋和新加坡。
上半年,重庆企业通过“陆海贸易新通道”在东南亚、南亚等沿线国家开展投资合作,合作金额占“一带一路”合作总额比例高达九成以上。
山东省商务厅发布消息称,上半年山东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成效明显。在对外投资方面,山东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继续深化。全省对沿线国家实际投资53.3亿元,增长4.1%,占全省的24%。其中,国际产能合作领域实际投资28.4亿元,增长6.1%,占对沿线国家投资的53.3%。基础设施合作不断推进。全省对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38.6亿元,增长34.2%,占全省的61.8%。
以山东省经济强市青岛为例,在对外投资领域,青岛积极强化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合作。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沿线国家开展资源开发与合作,支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参与“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打造境外产业集聚区,创新“走出去”服务体系。
今年1~6月,青岛市备案对外投资项目61个,实际投资9.53亿美元,占全省的29%,居全省首位、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市第二位。全市企业对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25个,实际投资额1.36亿美元,增长17.55%。
青岛支持电子、橡胶、纺织、机械等传统优势企业与沿线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海尔、海信、即发、赛轮金宇和森麒麟轮胎等企业分别在俄罗斯、印度、塞尔维亚、越南、泰国等国家设立了生产基地,中启控股在柬埔寨开展了经济特区项目建设。海尔巴基斯坦鲁巴工业园、海信南非家电工业园等5个境外合作区被纳入商务部监测统计,累计投资5亿美元。
在创新“走出去”服务体系方面,青岛建立了境外重点项目信息共享机制,落实“鼓励发展+负面清单”模式,建设运行境外企业联络服务平台,引导和推动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做大做强对外承包工程、稳步发展外派劳务。
今年2月,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在印度尼西亚新设成立的华越镍钴(印尼)有限公司获得商务部备案通过,该项目总投资达12.8亿美元,一举刷新了嘉兴境外投资项目的纪录。
据浙江省商务厅新闻发言人日前介绍,今年上半年浙江对“一带一路”、东南亚和非洲地区投资呈现加快增长之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备案额增长1.1倍、东南亚增长1.9倍、非洲增长2.2倍。
记者还从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省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在对外投资领域,今年1~6月,陕西省新设境外投资企业20家,境外机构4家。陕西省26家境内投资者对17个国家和地区的29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投资金额1.56亿美元。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1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直接投资1.17亿美元,同比增长30%,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和马来西亚。陕西省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2.97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成营业额7.25亿美元,新签合同额8.78亿美元。